第A43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人像石 有故事
福州白领 也刮冰桶挑战风
墟日到 购物品尝相亲忙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4年8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墟日到 购物品尝相亲忙

 

N实习生 张炳琼 海都记者 李帅 关铭荣

海都讯 墟读作xū,在古代汉语中,有村落或者乡村集市之意。在闽西客家方言中,仍把乡村集市称为“墟”,把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称为“墟日”。今年53岁的张德样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宁化石壁,这里是著名的“客家祖地”。他说,对于在闽西乡村长大的中老年人来说,“墟日”承载着好多特别的回忆。

张德样说,客家地区的“墟日文化”有着浓重的地方特色。各乡镇的墟日都不同,就算是相邻的乡镇,墟日也不会在同一天。人们把墟日里到集市买卖东西叫作“赶墟”。墟日最热闹的要数一些叫卖小吃的商贩,他们沿着马路,摆设小摊点,各种吆喝也特别吸引人。仙草、豆腐脑、牛肉汤、烧卖等,令人垂涎三尺。宁化客家特色的烧卖,又不同于北方的烧卖,馅料包括香菇、瘦肉丁、萝卜、虾米,荤素搭配得当,皮则是用“芋子”做的,咬起来特别有劲道。

张德样说,过去的墟日,都是农户把自家产的豆子、花生、茶油、薏仁等挑来卖,顺便在镇上的商铺购买生活必需品。张德样记得,他家的花生收成好时,他就会挑着新鲜的花生去赶墟。花生卖了,兜里有了钱,他便在墟日顺便品尝一下美食,自得其乐。

墟日还有种特殊的功能——相亲。旧时,客家地区的男女婚嫁由父母作主,墟日便是相亲最佳的日子。经过媒人牵线,双方父母带上孩子在墟上的小饭店会面。在人流如潮的热闹气氛中,平时羞涩的青年男女会比较放松,更重要的是,万一相亲不成,双方购物、逛街,绝对不会毫无收获。据说,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