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今日时评·环球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税费吃鸡
整顿油烟得使出“棍棒教育”
中东乱局对中国极具启示意义
“小苹果”不能进军营
科研腐败根在经费分配
□追评“1+1”
“天价”制服 揭了信息公开的短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研腐败根在经费分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日前因一件不光彩的“挪用千万科研经费”事件被查。对于科研腐败,当然应该零容忍。但除了事后严加惩戒之外,治理科研腐败更重要的是要找准病灶,对症施药。就当前的情况而言,这个病灶主要是体现为经费分配上的不够公平和管理上的过度官僚。

经费分配不够合理是主因。我国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付,行政化的政府显然无法应对专业化的科研,政府手里有钱,但它却没有能力判断应该拨付给谁,支持什么选题,课题最终成果价值如何。

经费管理的过度官僚化也是促进因素。在课题立项、经费拨付之后,许多学者却发现自己面临着尴尬境地:一方面课题经费“难花”,制度规定严格,将所有科研人员视为“潜在罪犯”监管;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催促花钱,许多研究机构要求每年至少提前几个月“完成经费使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套取、挪用、欺诈等种种不光彩的手段便都出来了。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以去行政化和规范的同行评议,构建真正致力于探索与发现的学术共同体,培养学者爱国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和科研伦理、矢志追求科研的精神和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而在课题监管和经费管理上,应承认科研人员的智慧贡献和价值并给予适当回报,经费管理上以科研为本,倡导人性化服务,尽可能便利而不是为难科研人员对经费的利用。

还要建立相应的利益冲突规则,规范科研人员兼职甚至开办公司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在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形成制约的同时,培养学术共同体内在规范的自我约束。(支振锋《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