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7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依伯手工造艇 大伙惊呆了
残疾老裁缝 自强感动邻里
箍旧手艺变出的生活理念
拉风的草帽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箍旧手艺变出的生活理念

箍桶(网络资料图)
 

旧手艺变出的生活理念

N海都记者 李帅 关铭荣 实习生 张炳琼 文/图

海都讯 箍读作gū,本义是紧紧套在东西外面的圈,如铁箍儿、发箍,后来引申为动词,意为用竹片或金属条束紧,例如箍桶。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建中是一位老福州,他说,旧时福州,老百姓用的都是箍成的木桶,因为“箍”的这一特点,老百姓又引申出一种“抱团取暖”的生活理念。

陈建中回忆说,箍桶旧时用大小一样的杉木片围成一个圈后,外面用铁皮、铁线或竹片“拦腰”箍上。老福州居家过日子,离不开这些大大小小的桶。五六十年前的中亭街东面,40多家小店都是箍桶的和卖桶的,人们把这里称为“桶街”。澡桶和马桶比较容易坏,木桶的箍也常会锈蚀脱落。走街串巷的桶匠就用桐油石膏或桐油石灰和碎麻丝拌匀,用其填涂木片之间的缝隙后,再将整个桶涂抹一遍,防漏防蛀又耐用。

福州有一句俗话:“宁做箍桶匠,不做拆板人。”旧时谋生难,老百姓往往会组成一些小团队,如拜把兄弟、同乡会等,觉得抱团才能不受欺负,如同把木片箍在一起成桶。所以,福州旧时就把聚拢人心的人比喻为“箍桶匠”,把破坏团结的人喻为“拆板人”。现在,这个理念对和谐社区、和睦邻里仍然很有意义。

陈建中说,直至近几十年,福州的市民才多数使用铁皮桶或塑料桶。随着大家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市民又回过头来购买木桶,尽管木桶的价格要比同样大小的铁皮桶或者塑料桶贵得多。

感谢陈先生提供线索,奖励30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