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3版:教育/锐话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教育:培养幸福、智慧、有爱的公民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9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培养幸福、智慧、有爱的公民

 

海都讯 每家每户都有孩子,教育事关我们的未来。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们希望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开学季来临之时,这样的问题值得好好思考。除了邀请榕城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的掌门人分享他们的“教育观”,海峡都市报教育周刊编辑部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家长们对“教育”也有说不完的话……

编辑部 观点

一日一生:近观日本教育

N叶琦

看过《窗边的小豆豆》,就对日本的巴学园充满向往。直到四年前,我有幸作为第二批中国青年媒体成员代表,参访日本的中小学校,才得以近距离接触日本的教育。小学没有“择校”之说

东京笄小学校是一所普通公办校,全校只有366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不大,只有一幢教学楼,但配备了标准的露天足球场和塑胶跑道,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一楼还有室内体育场馆,也是标准的篮球场大小,这样下雨天也不影响学生参加球类运动。最不可思议的是,教学楼顶层还特别开辟一块区域,建了露天篮球场和直线跑道……

笄小校长说,在日本,任何一所中学、小学都是按照同一种规格克隆出来的,软硬件设施都没有差别。哪怕只有十几个学生的学校,也要配备国际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体育场馆,这是办一所学校的底线。日本的公立校严格按学区划分,学校基本设施差别不大;而老师经常性地流动,保证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平衡。所以,

日本小学生没有“择校”这种说法。特别强调团队意识

日本小学生一上学,就要学唱一首歌,第一句就是“当我成为一个一年级学生,能结交朋友一百名”。交友是日本教育的重中之重。日本中小学所举行的运动会,完全没有个人项目,即使赛跑也都是接力赛。所有项目均按组计分,每个学生都得参加,直到初中毕业。这样,就是最调皮的孩子也会懂得:交给的任务必须完成,不能因为自己影响集体。这种观念的强制培养,无形中增强了团队意识。

学校从小学就组织学生,分小组养花草和小动物等,还有一些俱乐部活动,也是人人都必须参加的,有时比上课还重要。这是学生的实践课堂,只要有兴趣即可参加,但是有一条:必须坚持到底。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懂得了负责任、守规矩,同时也培养了坚忍不拔的个性。每天下午都自由运动

在日本的中小学校,每天下午3点放学后,就是孩子们自由运动的时间,可以在操场上自由

奔跑,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安排运动项目。我们所到的每一所学校,都有传授日本茶道等传统礼仪的课程和场所,每个学生都在课余参加了体育、艺术等俱乐部。

在东京笄小,所有的孩子都会用汉语“你好”跟你打招呼。在大阪天王寺高中,学生们能用毛笔书写漂亮的汉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在大阪四啜高中,更有学生全程担任翻译,与我们相谈甚欢。每个孩子都彬彬有礼、多才多艺。而反观国内,我们的孩子在沉重的课业压力下,较少顾及传统文化的修养和兴趣爱好的开发,我们的教育者还在为如何平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而烦恼纠结。

东京笄小校长萱野政德的座右铭是“一日一生”,意思是时光一去不复返,要珍惜眼前,把每一天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新学年伊始,期待我们的学校不只是注重知识领域的传授,每一天让孩子多一些强身健体的锻炼、多一些传统文化的熏陶、多一些责任心与担当、多一些关爱与谦让。

教育,就是榜样的力量

N李建芳

小时候,父母与人为善,他们勤劳做事,认真做人,从不贪图他人利益,从不指望一夜暴富。虽然,这些生活上的品质,从未以说教的形式,正式告知我们子女,却让我们在长久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和父母相似的品质。

我初入小学时,两位姐姐分别在读小学三年级和初一。听说,只有大姐要读小学时,爸爸特地提前买了小学课本来先教一教她,等我和二姐上小学时,他几乎“撒手不管”,任由我们自由发展。所幸,在这样无人管教的状态下,我没有走上歪路。我以为,功劳正是两位姐姐的榜样力量。她们在学习上态度认真,在做人上和我们的父母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姐姐们放学回家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她们总认为,做完作业再去玩,才能玩得尽兴。后来我也如她们这般,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习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我的父母、我的两位姐姐,以及我从小到大身边无数的正面榜样,就是唤醒我的“灵魂”吧。我们每一个人,身边都有着这样的“灵魂”,在引领自己的方向。而你,不经意间,也许也是另一个人的“灵魂”。

教育,是让孩子成为他(她)自己

N何旌

曾经在一个讲座上与家长互动,问:“大家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答案都是家长们的心声,五花八门——有的答成功人士,有的答忠儿孝女,只有一个家长低低地举起手,小声地回答:“想让他成为他自己。”

我对这个家长肃然起敬。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有独自探索和尝试的权利,谁都不能主宰。

孩子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就像从一条大河由此岸至彼岸,教育就是摆渡手,可能决定孩子未来的方向。而优秀的老师、父母们,则像是河里托着孩子们走的船,抑或是天上的启明星、手中的指南针,让孩子在路途中更好地明白——我在哪?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该放弃什么?……

顺流、逆流一路行进。下船上岸,有智慧的教育将引领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拥有懂得思考的灵魂、吐纳正气的喉舌,以及一个永不出卖的良心和一份完整正直的人格。

教育,就是跟孩子一起成长

N李薇

没有人天生懂教育,但一旦为人父母,教育孩子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功课。对父母而言,教育就是不断检视自身、自我完善,跟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我认识一个妈妈,她带孩子去听音乐会,自己先打印了满满十几页纸的交响乐常识“恶补”,然后跟孩子“过家家”,自己扮老师,给一年级的女儿和毛绒玩具们讲管乐器、弦乐器;她让孩子学习国学经典,自己也坚持每天跟着孩子一起读经;孩子想做叶脉书签,她和孩子一起上网找制作方法,还横穿整个城市买来碳酸钠等化学药品,跟孩子一起鼓捣……她说,跟孩子一起做这些事情很快乐,更重要的是,自己也从一个生活乏味的人,变得“永葆童心”,对世界充满好奇,成为一个更博学、更快乐、更热爱生活的人。而她的孩子,也是一个乐观自信,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的孩子。

教育就是这样,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为,不断丰盈自己的生命,也一点一滴浸润孩子的生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家长若是希望孩子品行端正、学识渊博,自己首先要正直善良、乐于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育人即育己,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家长意见

家长这样看“教育”

N海都记者 何旌 见习记者 许毅栋

●我所认同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每次体验,客观直面遭受的挫折和失败赋予自己更多的坚强,多接触社会正能量并用感恩的方式传递爱。其次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在各自年龄层次该有的独立自主,在家、在学校、在社会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意识到父母的不易,从而勤俭节约。最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快乐学习,把学习作为提升自己能力、挑战自己的一件快乐的事情,善于总结并学以致用。

——朱女士(43岁,金融保险业)

●教育是“教+育”,我非师者,何以教?我充其量只是个教育路上的在学者,自己在教育的道路上经常出错,又因教育而不断改正。转眼孩子已十岁出头,我一直陪着他走。感谢孩子,是他促使我多年来执著地学习着“教育”这门学科,是他给了我和他一起成长的机会,我在“教育”他的同时,他也给了我很多“教育”!

——程女士(42岁,全职妈妈)

●教育,是对自己童年的反思。从自己身上,总能找到当年父母教育留下的影子。父母对我有什么说教早已忘了,但父母做的那些影响我的事,却历历在目。这些影响有的好,有的坏,总之形成了今天我的性格。所以,教育不是讲道理,不是讲知识,更不是责罚打骂,当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重温童年、反思童年,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黄先生(39岁,媒体人)

●我个人看法是:现在的教育评价体系出了问题,要么,你内心够强大,不按现行体制去教育孩子;要么,你得服从。在现实中,家长与老师最大的疏忽是:有教无育。教育教育,是教,更是育。我们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没有育,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我们都没教育好我们自己。读书,学习,本是为了完善自己,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而我们现在读书,成了功利品。教育,最重要的该是生命品质的教与育,而我们现实当中却本末倒置,先后反置,所以一切失序。小胜在智,大胜在德。一切根源,皆因教育的错乱。在这当中,老师、家长、学生都是牺牲品。

——陈先生(45岁,军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一直告诫自己,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不盲从,不跟从,我想,与其强迫教学,不如让他可以主动自发地学,这也许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金女士(41岁,国企人力资源部经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