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苏燕梅 文/图
海都讯 当了5年的司法协理员,“85”后刘倩文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读心术”。有了这个本领,她能解开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结,也可以让争执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刘倩文是福州鼓楼区华大司法所的一名司法协理员。接触刘倩文之前,记者对于司法协理员的印象就是坐在办公室里写写材料、打打电话。刘倩文却说,她的工作并没这么轻松,更多的时间,她和同事要骑着电动车下社区,到社区矫正人员家里做家访。
华大司法所的社区矫正人员就像流水,每年有人解矫,又有人入矫,而人数都在百余人,和他们相处还得讲究技巧。一个叫小蔡的小伙子因为醉驾到社区接受矫正。小蔡是个夜猫子,遇到早上学习时老迟到,别人跟他说了很多次都不管用。有一回,刘倩文跟他谈天。刘倩文说,如果你是公司老总,手下管着100人,开会时99人都很准时,就一个人迟到。大家都要等着迟到的那人开会,是什么样的滋味,回去好好想想,并让他第二天8点来学习。后来,小蔡就改了迟到的毛病。
人到中年的王女士是一名挪用公款被判缓刑的矫正人员,曾是某公司的财务主管,丈夫是公务员。刚入矫时,她天天抹眼泪,脾气暴躁,常有自杀念头。她说,她在家里,丈夫对她冷眼相看,在外边,过去的同事和熟人对她指指点点,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刘倩文找到王女士的老公说,以前两个人在一起是很开心的,而现在王女士犯了错误,作为丈夫的不能嫌弃她。而且,她犯错误的原因,也是为了家里能好过些。王女士的丈夫临走前说,二十岁的小女孩给他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刘倩文累计走访2400余人次,累计谈话36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