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N郑榕
近期,一种目前被称为“越南石”的印石迅速抢占福州寿山石交易市场,由于产量巨大、价格低廉,迅速成为樟林原石交易的主要石种,藏天园、特艺城早市也有大半摊位被该石种占领,一时间人气爆棚。而与此同时,寿山石的交易却冷冷清清,巨大的反差似乎给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冲击。
善伯等品种备受打击百倍价差引寿山石行业集体焦虑
实际上,所谓的“越南石”产自老挝阿速坡省,最早因上游石商封锁产地信息而被误传为“泰来石”、“越南石”,自去年开始就已经进入福州。不过到今年8月下旬,随着“200吨泰来石抵运福州”的消息在坊间疯传,该石种的信息才逐渐透明,市场反应更为迅速,短短半个月,作为寿山石原产地的福州已经“满城尽是越南石”。
更令寿山石业界和藏家惊讶的是,“越南石”的颜色、肌理和质地与寿山善伯洞、杜陵、二号矿、松柏岭、水洞高山等品种极为相似,除刀感不同之外,流水纹、桃花等肌理特征一应俱全,甚至坊间传闻因部分石种太过相似,一家福州的鉴定机构已经暂停了相关品种的鉴定服务。除了寿山石部分品种“躺枪”之外,巴林、昌化等名石均可在老挝找到“孪生兄弟”。目前纹理较乱或规格略小的“越南石”市场上只要两三百元即可买到,一些色彩、质地都还不错的石头报价也仅在三四千元,而同等品质下,寿山石至少万元以上,价格相差十几倍,类似李红善伯之类的优质品种价差甚至已高达百倍,“越南石的行情让保险柜里的货感觉不值钱了”,这让很多寿山石经营者感到焦虑。
且玩且观察首轮投资者浮亏已达八九成
高额价差是否意味着一次难得的投资机会呢?从业界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越南石”矿脉就裸露在地表,很多甚至是独石,地表石质地比较稳定,没有什么明显变化。但是随着开采的深入,“越南石”的质地也开始分化,“上周买了几块章料打算做标本,第二天颜色就没那么鲜艳了”,来自上海的一位藏家对此表示很无奈。另据赌石经验较为丰富的商家介绍,“越南石”也产生了类似巴林石“绵料”、“脆料”的凝结度上的区别,“内爆”和氧化褪色的风险正初步显露。
质地稳定性的风险只是一方面,市场混乱无序的系统风险更让人无法安心。据知情人透露,“越南石”早期试探性入市时,仅有同等质色寿山石两三折的价格非常诱惑人,很多“先知先觉”的藏家“多多少少买了一些”,但毕竟“信息不对称,没想到现在量这么大,当时两万买的,现在两千也没人要”。而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商家也很纠结:“量太大了,后面还有,买不完。”因此他们也很难作出投资决策。当然,也有一些人已经开始取得收益了,“去老挝的这些人第一手、第二手都可能赚到钱,不过他们也要面临资金压力和当地政策风险。现在能看得到赚钱的就是去北方当寿山石卖的,已经有玩家上当了。”
文化归属尚未形成相似品种很难决定主体结构走向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由于“越南石”的冲击,业界对于寿山石市场的未来忧心忡忡。凭借寿山石行业健全的市场体系和丰富的创作资源,福州早已经成为各类精品印石的集散地,“印石之都”的市场地位在近年来已经逐步确立。除四大国石之外,漳州石、南宁石、西安绿等印石均在福州焕发光彩,而自去年以来,国外各类印石如印度龙蛋石、马来西亚石先后涌入福州市场,由于产量或经营方式不一,各自行情走势也不尽相同。此次新石种之所以对行业产生巨大震荡,甚至造成了行业集体焦虑,原因无他,巨大的产量和低廉的价格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给原本就因经济疲软而景气度下滑的寿山石市场蒙上一层阴影。
实际上每个重要门类的收藏均有类似品种,拿名家书画的高仿为例,价值差距何止千倍、万倍?珍贵材质与其相似品种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就像海南黄花梨与巴西黄花梨,品名一样而价值却是天壤之别。田黄石也不例外,在2011年之前行情表现平平,却也有印尼“金田黄”牵强攀附,高峰时福州同样“满城尽是金田黄”,可一旦炒作风头过去之后,田黄石一骑绝尘走出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而“金田黄”却落得个无人问津,连附属的地位都称不上。同样的案例还存在于和田玉与俄料,和田玉十年前就已经饱受其他玉种的冲击,俄料、青海料的品质也类似和田,在刚刚发现时同样是大量低价倾销,但和田玉市场并未因此崩溃,甚至物以稀为贵,和田玉行情还水涨船高,至今仍为藏家首选玉种。以历史经验来看,因文化不同,相似品种不仅很难颠覆正品的收藏主体地位,相反,它更有可能成为收藏主体的附庸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