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0版:教育/升学通
3上一版  下一版4
 
普高生、中职生都可报考“春季高考”
共同成长:教育不是“对”的模式 是“同”的模式
考本科,自考生最青睐广告学专业
□更正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同成长:教育不是“对”的模式 是“同”的模式

 

N云上

尽管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养好孩子,然而现实却是,真正有能力的孩子可以把我们教养成他们需要的父母。

——【美】沙法丽·萨巴瑞《父母的觉醒》

有一天,老师对我说,花学园里有几个孩子的成长快得让家长如果不努力学习都跟不上。这里的成长,指的不是认知或者智能,而是包含身体、情绪、心理等各个方面。确实,尽管我觉得自己对教育研究得不少,但是,在真正的实践方面,时常让我有捉襟见肘、策马扬鞭都跟不上的力不从心。真正体味到“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其实,我想这种感受应该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大多数父母大概都有过“这个孩子是哪个星球来的”这样的感受。

人,并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的。我们什么时候成为父母?恰恰是孩子降生的这一刻。而我们过去受的所有训练中,包括我们拿的所有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资格证书,都没有“合格的父母”这一本。“我们如何做父母”是与“孩子如何成为一个人”一样复杂的问题。就像孩子蹒跚学步成长,我们也是跌跌撞撞地去学着成为好的父母。

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差别大概在于到底是“以孩子为本”还是“以成人为本”。其实,这个世界,不可能以哪一个角色为中心。孩子、父母,都不过是我们一时扮演的角色罢了。父母曾经也是孩子,孩子将来也会成为父母。老师曾经也是学生,学生将来也可能成为老师。我们今天这样对待孩子,是因为我们曾经这样被对待过。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如此罢了。以什么什么为本的说法,都会导致过度的中心化。所以,我相信,真正好的教育,不是谈以什么为中心,也不是谈谁“对”谁怎么样。“对”不是一种平等的模式。它是没有生命力的,是指向过去的。而“同”,也就是“共同成长”才是有生命力,互相进步的一种成长模式。教育不应该是父母“对”孩子的模式,而应该是父母“同”孩子的模式,教师与学生也是如此。

推荐阅读:【美】沙法丽·萨巴瑞《父母的觉醒》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