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邦保险集团以19.5亿美元收购希尔顿旗下的纽约地标性华尔道夫酒店,引起不小反响。美国一些媒体的反应和1989年日本三菱收购洛克菲勒中心时很相似,《纽约时报》称,“又一座历史性建筑被中国购入囊中”。在此之前,中国的复星国际等投资主体先后收购了美国的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以及通用汽车大厦的部分股权。
美国舆论显得有点感伤,不过与此同时,中国舆论可没有因为这些收购而兴高采烈。中国人对于国家崛起中可能出现的骄傲自满充满警惕,而且很多人天然地觉得,西方世界为我们布置了数不清的陷阱,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动,担心是一种更普遍的心态。
甚至有人说,美国人对华尔道夫酒店被收购所表现出来的感伤是“故意演给中国人看的”,说不定他们对甩掉一个包袱正忍不住“偷偷乐”。
一种流行的看法认为,日本上世纪80年代前后在美国大举收购资产是非常失败之举,美国人换得现金,不仅摆脱了困境,还铺垫了新技术革命。而日本人只图了虚名,损失了实际利益。
言外之意,中国公司收购美国资产,必将步日本之后尘。
客观说,中国公司连续收购美国的资产,这不是“中国的行为”,而只是几家中国公司的具体业务。各公司这样做,恐怕不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的“虚荣心”,它们都是去逐利的,而且它们都有认定自己将成功获利的计算方式。
当然,从美国人手里买一项能赚钱的生意不是件容易的事,去海外并购的风险不言而喻。美国人会认为他们卖赚了,中国公司认为自己买值了,究竟谁亏谁赚了,就要看双方对未来的预见力以及买者的额外本领了。
在全球化时代,低经济体崛起过程中去高经济体搞“逆向渗透”,是不可回避的阶段。对带头这样做的公司来说,这不啻为一种冒险。但对整个经济体来说,它们却客观上成为“不得不做”的探索。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们都将化作经验成为整个经济体继续前进的台阶。
中国经济的海外进军不是国家行为,而是各种公司的千帆竞发。这是中国经济的一次“分娩”,对那些公司来说,中国的空间对它们来说已经不够,它们把眼睛盯向全球的各种机会。开始时还只是些小资本的行动,如今逐渐形成一掷千金的大手笔。
这是一个挡不住的进程,那么尽量少吃亏,至少比上一轮日本人的收购高一些成功率,就成为中国公司的现实目标。不要出于非经济原因打击中国公司海外并购的积极性,而应为它们形成有效的经验总结以及排除风险机制尽可能创造条件。
中国经济升级不太可能是原地蹦高,我们的发展路数和再创业方式都会更加丰富。我们要鼓励走得更远的人,支持让我们感到意外的开拓者,同时审慎评估这些实验的成败,提醒他们慎重。我们要知道,是他们在不断扩大“中国经济”概念的边界。
(据环球时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