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
N海都记者 李帅 关铭荣 文/图
海都讯 篾的读音是(miè),它的本义是劈成条的竹片,后来泛指劈成条的芦苇、高粱秆皮。民俗爱好者齐上志是土生土长的老福州,他说,当年榕城好多日常用具都是用竹篾加工而成的,夏天取凉,冬天取暖,用的“法宝”都与竹篾有关。
齐上志回忆说,在他小时候,福州夏日消暑的法宝叫“竹夫人”,长约一米,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是空的,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可以拥抱,可以搁脚。“夏天抱着它,可舒服了,冰冰凉凉的。”现在三坊七巷的民俗展览中,还可以看到“竹夫人”。
旧时福州的冬天,人家里没有暖气设备,更别提什么冷暖空调了,老式的木板屋里冷冰冰的。一件与竹篾有关的东西,成了家家户户过冬的必需品,那就是竹篾外壳的暖壶:饮用、洗脸、泡脚,都得靠它带来热气腾腾的暖意。
齐先生报料,奖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