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3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闽侯:新城崛起 山水江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4年10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闽侯:新城崛起 山水江城

闽侯县城发展日新月异 陈建鋆/摄
闽侯县城的民俗公园
 

N海都记者 苏燕梅 黄孔瑜

通讯员 陈宗兴 洪见文 文/图

海都讯 闽侯,离福州最近的一个县,素有“八闽首邑”之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闽侯县给人的印象就是“大县小城”。而如今,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在不经意间,您就会发现,大学城在闽侯,根雕城在闽侯,汽车城在闽侯,科技城也在闽侯,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度假村也在闽侯。闽侯以惊人的速度,朝着“福州新市区”的方向发展着,织就一幅“生态闽侯、山水江城”的美丽图景。

新城区换面貌白沙绿树绕碧水

走到闽侯新城区,高大上的感觉迎面而来。走在新修的江滨路上,远处群山连绵,江面波光粼粼,白色的沙滩松软湿润,道旁百年荔枝林郁郁葱葱。

闽侯县委宣传部的相关人士介绍,江滨路的景观改造工程是以开阔的江面、成片的江滩湿地和连绵的山脊线等自然景观为背景来精心设计的,要将江滨路打造成集白沙、绿树、青山、碧水为一体的兼具一定休闲功能的生态风景路。

欣赏完江滨路的美景,记者被路边一大片青瓦黛墙的闽派建筑吸引了——这就是闽都民俗园。闽都民俗园突出的是耕读文化,而“耕”就体现在门口花圃所在的生产园。

闽侯县委宣传部的相关人士介绍,除了生产园,园内还有生活园、教育园、仿古商业街等。在这里,您可以通过各类建筑、园林布局、雕塑、实物展示等方式,找到福州特别是闽侯地区明清时代生产生活的影子。

老城区留民俗吟折枝赴“半旦”

走在闽侯老城区,拥挤的马路和低矮的平房林立,这是老县城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穿街过巷,走进老百姓的民宅里,却是另外一番情景。

街心公园中榕树下,几位老人正轮流吟唱自己作的诗,一种福州特有的折枝诗。据了解,折枝诗有两百多年历史,林则徐等名人常聚在一起吟诵。

记者到闽侯采访时,正好是“半旦”。在街头巷尾、房前生活大步向前村民住起江景房出闽侯县政府大院大约300米,在繁华的昙石大道旁,即见数栋高层住宅楼。这些江景房不是普通的房产项目,而是安置房和保障房。33幢16~33层高的住宅楼,共有4015套房,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今年底将投用。不少村民没有想到,自己能在原址安置,而且条件一下子好多了。

为了让市民过上好日子,闽侯县完善各项新业和再就业机制,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和“春风行动”大型现场招聘会,大力支持创业、自谋职业,同时他们还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些年,闽侯县从区位优势出发,初步形成了“生态闽侯,山水江城”的发展定位,着力打造“一心、两翼、三区、五城”。一心即县城核心;两翼指南翼、北翼;三区指生态旅游区、休闲养生区、文化创意区;五城为闽侯大县城、上街大学城、南屿科技城、南通商贸物流城、青口汽车城。

闽侯县位于福州市西南侧,呈月牙形拱卫省城福州。县内盛产柑橘、荔枝、龙眼、橄榄四大名果,是“中国橄榄之乡”。闽侯县土地面积2136 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5 万人。

闽侯县历史悠久,素有“八闽首邑”之称。远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聚居,创造了“昙石山史前文化”。东汉始设侯官县,隋朝更名为闽县,民国二年闽县、侯官县两县合并,取两县原名首字定名为闽侯。

美中不足

闽侯老城区,道路狭窄,车辆随处停放,影响了其他车辆的通行。同时,部分道路坑坑洼洼。还有的地方,路面摆摊多,呈杂乱的现象。

屋后,常见到十多张大桌一字排开,山珍海味轮番上阵,让人看了直流口水。据村民介绍,在“半旦”期间,村民大摆宴席,请亲朋好友、父老乡亲免费吃大餐。当地还流传着“九月起,不买米”的说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