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0版:社区/坊巷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们和飞机有个约会
一套《鲁迅全集》陪伴51年
这家素菜馆请老人吃饭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套《鲁迅全集》陪伴51年

 

N海都记者 高敏 文/图

海都讯“一看鲁迅的书我就觉得自己有了思考力,懂得思考历史,思考人性。”福州籍语言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的董琨近日从北京返乡。在老家的日子,除了进行第三版《辞源》的修订工作外,他时常约亲朋老友聊聊读书、谈谈过往,当然,还要翻翻一套陪伴他51年的《鲁迅全集》。

受老师资助获得心爱的书

董琨是《闽都别记》编者董执谊的曾孙,从《了凡纲鉴》中了解了历史,从《闽都别记》中认识了家乡。1963年,他在福州一中念高一,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以文天祥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啼鹃化血》,而后加入福州一中“三牧文社”,成为文社社长。在文社指导老师陈日亮的带领下,董琨开始读鲁迅,“一看鲁迅我就觉得自己长大了,读书不再是消遣,是思考了。”

鲁迅也成了董琨与陈日亮交往50多年的纽带。

那时候,董琨很想要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的10卷版《鲁迅全集》,可这套书要22元钱,相当于父亲半个月的工资,董琨打算自己攒钱买书。家里每月给他7元钱的伙食费,为了省钱,他不去食堂打菜吃,只吃酱油拌饭。没过多久,这事被细心的陈日亮发现了,陈日亮很是心疼,帮他补齐了剩下的书款,让他去买书。

像老师那样资助学生买书

拥有了日思夜想的《鲁迅全集》,加上陈老师的鼓励,董琨越发热爱读书。他帮助图书馆做登记,以此换来读书的便利,“看困了睡在里边,醒来继续看。”

1965年,董琨从福州一中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上世纪70年代本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东平远县一所偏僻的中学教书,铁路转公路再到山路,甚至遭遇山体滑坡,他紧紧护住唯一的箱子,因为里边有心爱的《鲁迅全集》。最初教化学,后改教语文,经常教学生使用字典。《工农兵字典》4元钱一本,山里学生家贫负担不起,董琨就学当年陈日亮那样资助学生买书。

恢复高考之际,董琨考入中山大学,成为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前往北京工作至退休。51年来,这套《鲁迅全集》始终陪伴着他。书皮翻烂了,他包上塑料皮;书页破损了,他找人修补。如今,董琨阅读这套《鲁迅全集》的笔记已有不少,他说,“鲁迅不死,他对于当下仍有深刻的意义,像鲁迅笔下的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现在的社会依然比比皆是。”

晒书单

晒书人:董琨,福州籍语言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

书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文观止》、《鲁迅全集》、汪曾祺作品集、秦牧的《艺海拾贝》、《柏拉图对话集》、雨果的散文、卢梭的《忏悔录》、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