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天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台北垃圾山 变“都市之肺”
食用油“转”与“非转”一个样,大可放心食用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台北垃圾山 变“都市之肺”
耗时9年,建成“亲水生态公园”;挖出的土石用于台北港建设
原本这里山上、山下都堆着垃圾、废品
9年前,台北开始“移山”,整治垃圾废品
如今,这里看不见遗留的垃圾,而是满眼绿树青草
重整后的山上有着大片的花圃
 

N海都驻台记者 陈金兰 文/图

海都讯 1970年—1985年,台北内湖庐洲里基隆河畔,被作为垃圾填埋场,曾被民众戏称为“城市毒瘤”。但在2006年,台北市开始对内湖垃圾山启动垃圾清除、生态复育工程。昨日记者登上曾经的“垃圾山”,看到的是满山绿草、花团锦簇,山顶更是空气清新。明年1月,垃圾山变身16公顷“亲水生态公园”的工程将正式完工,这里将成为台北的“都市之肺”。

上个世纪曾是垃圾填埋场

内湖垃圾山位于台北市区东段边缘地带。“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为了处理庞大的城市垃圾,1970年台北市选中了当时人口相对稀少的内湖庐洲里基隆河畔这片洼地,作为垃圾填埋场。”台北市环保局吴盛忠局长说,在15年里,这里就堆积成了一座占地面积247.5亩、高53米的垃圾山。由于臭气熏天、污水污染地下水,还经常发生火灾,污染空气,台北市民称之为“都市毒瘤”。

尽管1985年这里就已“封山”,但由于地处河畔,常年河水冲刷,依然存在不少环境问题。内湖居民林碧琦说,“以前我每次跟朋友说,我住内湖,朋友就会问,你家离垃圾山多远?”

9年整治绿草如茵河水清

在民众的呼吁下,2006年台北市上演现代版“愚公移山”,对内湖垃圾山启动垃圾清除、生态复育工程,打造“亲水生态公园”。

台北市将内湖垃圾山划分为:复育林区、公园游憩区及高滩地,其中公园游憩区内规划有1.5个足球场大小的滑草区、活动广场、景观广场、愿景相框及观景台等,未来将是民众休憩的好地方。

台北市市长郝龙斌说,“这都要感谢所有市民多年来配合垃圾减量、资源回收,使焚化厂有空余空间可以处理开挖出的垃圾,才能实现这个难以完成的梦想,复育成果与全民共享。”郝龙斌说,大安森林公园是台北市第一个肺,内湖“亲水生态公园”将是第二个肺。

为了鼓励台北市的环保创举,昨日,英国生态学家、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古德博士与“扶轮国际”,在“内湖垃圾山”联合捐赠树苗及“美丽心”装置艺术给台北市,由郝龙斌市长代表受赠,并共同揭幕“愿景相框”。

□揭秘

垃圾哪儿去了?

1.一铲一铲挖出垃圾,再分筛、分类回收

从“城市毒瘤”到“都市之肺”,台北市是如何做到的呢?吴盛忠介绍,“当时拟定的清除目标并不是简单的移除,而必须是资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生态复原。垃圾山清除工程采用分筛、分类回收等方式进行。”

吴盛忠说,当时一铲一铲地挖,挖出的垃圾通过筛分等流程后,将清出的垃圾详细区分为三类:可燃垃圾、各种资源垃圾及土石垃圾。

2.垃圾山土石,作为台北港的基础土石

而垃圾山3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也成为台北港的基础土石,为台北市省下了1.23亿元新台币的土方清理费用。这一工程开创台北市环保新里程碑,还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典范。垃圾山清除工程虽然耗资高达13亿新台币,但垃圾山移除后,除了多一个生态公园外,这一地块的未来潜在开发价值至少上百亿。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台北市的垃圾处理已做到了居民垃圾不落地,垃圾费随袋征收,垃圾减量,厨余回收,垃圾零掩埋。现在台北市垃圾在分类收集后,除了资源回收外,其余基本实现无害化焚化。

以前虽然也有绿化,但是你知道它是垃圾山,心中感觉怪怪的,现在完全是生态复原了,视野开阔,走在公园里,呼吸新鲜空气,真的是非常赏心悦目。

——台北市内湖区庐洲里里长陈明霖1984年我刚搬来内湖,7月中旬垃圾山发生火灾,远望过去,就像火山一样一直冒烟,烧了10多天,还是下雨才浇灭的。我很惊讶台北市会有魄力将它移除。以后,我们这里房子应该会更值钱了。

——内湖居民陈健明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