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盛钟 文/图
海都讯 8日上午,莆田仙游县大济镇乌石村一建筑工地内,挖出一处古墓葬群,有七个墓穴。根据墓志铭显示,该墓葬为明代广东肇庆府高要县丞郑必寅及家人的合葬墓,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昨日,记者在乌石村见到了从墓葬中出土的铜镜、发簪、剪刀等陪葬品,让人惊叹的是,由于该古墓保存较完好,出土的墓主人尸骨、服饰完好,甚至连毛发都清晰可见。
明代官帽,一碰便成碎片
昨日中午,记者赶到现场看到,墓葬群共有七个墓穴,呈“L”形结构,五墓穴一字排开,另两个位于右侧一米多远。墓室均由三合土夯筑,呈长方形结构,内用白灰抹墙。墓室前散落着多块呈深红色的棺木,每块长度、厚度及宽度基本差不多。
现场一位施工人员介绍,他们在清理土方时,挖出这处古墓葬群,七副棺椁刚出土时保存完好,上面的油漆像刚刷的,但之后没多久,所有的棺椁都散了架。当时,棺椁内发现七具保存较完整的尸骨,有的还能见到有寿衣包裹着。不过,寿衣一碰即碎,化为尘土。村民老郑说,棺椁内发现的一团墓主人梳理整齐的头发及一顶明代的官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但乌黑的官帽由于氧化作用,轻轻一碰便碎裂成片。
墓主在广东当过县丞
记者看到,出土的墓志铭都用长宽各约30厘米的方形厚砖做成,其上用毛笔字记录着墓主的身份以及年代等。“明高要县丞郑公讳清字必寅”、“兴化府仙游县善化里厚坡人”、“正德元年致事归田,九年终”……让人称奇的是,虽经数百年,红砖上的文字仍然清晰可见。
村民介绍,大济镇在古代就叫善化里,而乌石村原来也称厚坡村。可以肯定的是,墓主就是族谱上记载的在广东肇庆当过县丞的郑氏先人郑必寅,其已去世500多年。这是一个合葬墓,其他几位墓主人应该是郑必寅的家人。
莆田市文管办连金焰主任告诉记者,县丞始置于战国,迄于清末,为县令之佐官,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主要职责是文书、仓库等的管理,明清时县丞为正八品官。明代提倡“厚养薄葬”的习俗,现今莆田出土的明代墓葬的随葬品一般都很少,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
连金焰表示,古墓葬内的尸骨、棺木、陪葬物品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主要是因为很多古墓采取了严格的防潮、防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