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白血病高发不容忽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胡建达教授表示,目前除了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外,慢粒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非常重要。通过分子学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终可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而针对治疗费用昂贵,患者可通过新农合减轻经济负担。
“慢粒”发病年龄多45~55岁之间
胡建达教授介绍,慢性髓性白血病又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病,简称为慢粒。早期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感觉劳累,原因不明出汗、消瘦、低烧等,很多患者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白细胞数增高而被确诊为慢性髓性白血病。
据悉,慢性髓性白血病在中国发病率约为0.36/100000,在儿童及成年人中均可发病,发病年龄大多在45~55岁之间,而在年龄小于或等于19岁的人群中少见。慢性髓性白血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其发生率的比值为1.4~2.2∶1。专家认为,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环境因素、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化学药物及制剂的接触有关。
治疗过程监测尤为重要
胡建达教授表示,目前国际公认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疗的首选治疗是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通过靶向治疗慢粒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60%增加到了90%。不过仍然有约30%的患者达不到最佳疗效,甚至发生耐药。这部分患者应该尽早换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抑制致病基因。
与此同时,胡建达教授还指出,慢粒治疗过程中的疗效监测非常重要。过去对这一点的强调不够。很多医生患者在靶向的治疗过程中只关注血液学和遗传学的疗效。实际上,目前国际上最受推荐的是国际标准化的分子学监测。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每3个月接受分子学监测,及早发现治疗是否失败,使医生能够更早地做出治疗调整,最终获得长期生存。
□提醒
已纳入医保还可获救助金
据悉,自2013年12月20日起,福建省卫生厅发布了《关于提高农村居民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血友病医疗保障水平的通知》,凡第一诊断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参合患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其中报销比例新农合基金支付70%,个人自付30%,符合条件的患者医疗救助基金再支付20%;最高限额为11万/年,特药费用不计入医疗机构次均费用、药占比考核指标统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