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熙慧/文 包华/图
海都讯 今年6月,在福州永泰嵩口古镇,游人偶然发现两座古民居绘有古船航海图以及阿拉伯风情的壁画。昨日,记者从嵩口镇政府了解到,发现壁画之后,该镇文化站在周围村庄开展了调查,发现有类似壁画的古大厝还有五六座。
嵩口古镇历史悠久,是福建内陆水运的重要港口之一,中部地区的货物都是从永泰的大樟溪直通福州港,繁盛时期从宋代一直延续至上世纪60年代。专家分析,壁画的出现,说明古厝的先人很可能具有海外航海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展现福州海上丝绸之路。
壁画出现高规格福船
发现壁画的古民居位于嵩口镇的东坡村,现在共发现五六座古厝绘有此类壁画,但老宅因长期无人居住,很多壁画都出现了霉变、剥离等情况,仅有两三座比较好。
镇文化站站长张茂林带着记者来到西霞厝、用金厝、永贵厝这三座老宅内,宅子始建于清代,规模很大,其中用金厝占地4000多平方米,壁画绘制在书斋屋面的遮水墙上,不仔细观察很不容易注意到。
“你看这里有一艘大船,样式和郑和下西洋的大船几乎一样,都是船首虎头图案,首尾高翘。”张站长说,他们将船的照片带到福州找专家辨认,得出的答案是与郑和七下西洋所用的船只一样。
从甲板观察,这不是普通的客船,带有官厅,为中型战座船,可用于船队防海盗袭击和执行两栖作战。
与之对应的另一幅壁画里面,竟然还有身穿长袍、脸遮面纱的阿拉伯女子。
记者看到,这些壁画面积不大,每幅长30多厘米、宽40多厘米,画中人物清晰,细节明显。其中有伊斯兰教宣礼塔的建筑,人物绘画线条简单,但从服饰上来看,明显不是中原人士。
祖上可能与郑和下过西洋
“发现壁画的老房子建造得很有讲究,只是现在破败了。”72岁的永泰嵩口本土作家张忠梅得知后也前往调查,他查询到这几家人均为陈姓族人,世代都有人经商。族谱中记载房屋建造距今均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建造时间相差不过30多年。
他告诉记者,族谱中记载,从明代朱元璋开始,陈姓族人就有在官方做水手的,往来琉球群岛与福州之间。这些水手中有没有一些技术更为娴熟、被选中和郑和一起下西洋的,族谱中并没有记载,但从壁画反映的内容来看,很有这种可能。
记者了解到,在古代,尤溪、德化、仙游等地的货物,一直都是通过大樟溪水路运往福州,尤其是德化的外销瓷也是先通过这一条通道到达福州港,再销往海外。
“在深入调查中也发现,郑和下西洋建造的福船所需的大木料,是永泰当地所产的杉木。”嵩口镇党委书记张培奋说,几乎每一座老宅、每个家族,都有一些跌宕起伏的故事。下一阶段,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家族故事、商贸文化实物等进行详细整理,还原更多鲜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