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今日时评·闽闻·环球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自愿免职”
“死不起”的逝者 该向谁讨尊严
小官巨贪背后鬼影憧憧
五名初中生遭人围殴
废除“211”“985”更有利高校竞争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死不起”的逝者 该向谁讨尊严

 

背景:10月19日,12岁的双胞胎兄弟不幸溺亡。他们的父母——在福州开店为生的胡先生夫妇痛苦万分。谁知,在安葬孩子时,“天价殡葬费”又在他们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不算请人打捞遗体花去的7万多元,单单从抬尸、运尸到火化,一家提供“一条龙殡葬服务”的中介公司就向家属收取了3万多元。其中,交到福州市殡仪馆的只有4000多元。(详见本报今日Y01版)

A.急难家庭 急待救助体系

胡先生一家的遭遇,闻者无不愤慨。不禁让人想起2009年轰动全国的“挟尸要价”事件。

那年10月,长江大学15名同学在长江边野炊时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等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竟然漫天要价,面对同学们的“跪求”,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此事曝光后,公众评价其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羞辱了所有国人。“天价打捞费”,这回也落到了痛失两子的胡先生身上。

而有关“打捞费”的新闻,并非孤例,2009年,北京一男孩掉入排水沟身亡,家长向附近警方求助,警方却要家长向打捞公司求助,因支付不起一万元打捞费,打捞公司拒绝前往。2011年,贵州一男子溺水,其妻也因付不起打捞费,只好坐在水库边等尸体浮上来。

这一幕幕悲剧,一次次刺痛着公众的心。而胡先生遭遇的是双重“勒索”,先是打捞费,再是倍受质疑的巨额丧葬费。撇开事件背后的各种猫腻不谈,天灾人祸之后面临的各种“死不起”,都凸现出政府公共应急救援体系的不足。

弱势群体的尊严,也是国家和政府的尊严。在扬州等地,已经建立起了急难家庭救助基金,用来帮助那些因不可抗拒因素(病、灾、突发交通事故等)丧失自救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无法保障的家庭,那么各地是不是应效仿之,成立“打捞费”、“抬尸费”专项基金,解决急难群体的燃眉之急,给他们人文关怀,而不是任由一些不良机构或个人趁火打劫。

(北小渔 福州)

B.殡葬服务市场要细分

“死不起”的喟叹既是生者之悲,更是社会之痛。殡葬中介固然可恨,但更关键的原因在于政府没有为基本殡葬服务兜底。当殡葬偏离公益,陷入垄断寡头一家独大的不充分竞争局面,市民“挨刀”几乎无可避免。解决之策无他,唯有大力改革,对殡葬服务市场予以细分,政府秉持公益性,为运尸、火化、海葬等基本殡葬服务“买单”,又有效引导市场力量提供遗体美化、吊唁服务等非基本性的殡葬服务,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市民按需自由选择,“死不起”的痛感才能被纾解,生者也才能更有尊严。(胡一刀 广东)

C.殡葬中介当防隐性垄断

殡葬暴利已经令民众揪心,现在又出现了暴利的殡葬中介,岂能不令人愤慨?将殡葬服务和中介推向社会,可以避免民政管辖的殡仪馆垄断,造成一家独大。这样的发展趋向本身没问题,然而,福州的殡葬中介并不少,为何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竞争?这个问题需要深思:其一,特殊尸源殡葬信息源流通不畅。民政部门有没有尸源火化信息发布平台?出警的公安人员是怎样处理的?是单独关照了某个中介?还是把信息发布在了公共平台,让各家中介充分竞争?这些问题需要深究。其二,虽然把殡葬中介推向市场,但监管部门有无提防他们搞利益联盟?这也值得追问。  (黄齐超 河南)

D.用制度铰断发“死人财”的黑链条

双胞胎溺亡,中介竟收3万多元,而交到殡仪馆的仅4000多元。殡葬乱象背后,是否存在黑色利益链呢?

殡葬业垄断和暴利经营的苗头早就频显:一是“进门”难。一些权力部门挟权以令“诸侯”,与其辖下的殡仪馆、殡葬中介等利益咬合,难解难分。二是垄断性质明显。灵车、中介、火葬场等,都在利用国人“死者为大”的心态,乱喊价、搭配销售等。三是经营不透明,“暗箱操作”普遍。乱报价、不给发票,牟取暴利。治理殡葬业乱象,民政、警方等部门,理当责无旁贷。

(陈怀瑜 安徽)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