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周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成为普通的技校学生。周浩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详见本报今日A11版)
不过是人各有志的孤本
毋庸置疑,当下的大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正如此前个别名校学子不做学术、不进机关,而选择养猪、卖肉、做生意一样,周浩转读技校并不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而只是“人各有志”的一个孤本。
他也坦承自己的设想,“现在还不想就业,我还是想继续深造,对数控技术了解得越深我就越觉得自己学得太少,还是要再多充充电。”显而易见,爱动手、喜操作的他还是需要更多的知识、理论做后盾、支撑。从就业角度来说,也要打好理论基础,然后用来指导实践,周浩不过是克服重重阻力把实践前置,尽管目前数控操作实战表现很出色,但正如他自己所言,倘若要有进一步突破,终究还得去补他并不喜欢的理论功课。因而,周浩转校只是特殊个案,既难复制也无效仿价值。(范子军江苏)
体现“学”与“术”之争
之于周浩个人,这是一次成功而快乐的人生转型。但放在高等教育里,却是“学”与“术”之争的严肃话题。我国的高校,培养的都是学术型的人才,但社会每年真的需要700多万的学术型毕业生吗?梁启超曾对“学”与“术”进行过这样的描述——“以石投水则沈,投以水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有浮力,此物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可见,“学”与“术”,分属于学术研究的不同层面,不应该厚此薄彼。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为78.1%,高于“211”和“985”;工资方面,高职学生平均起薪3291元,“211”高校3157元。这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
实力强的民营技校仍然禁不住“学习挖掘机技术哪家强”的调侃,可见在社会意识里,技能教育仍不如普通的大学有面子。因此,我国的技能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传涛 山东)
转专业太难的结果
目前,很多人都将“弃北大读技校”,比作是职业教育的胜利,技能型高考的“春天里”。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也希望借此扩大生源、增加知名度。但显然,个体的选择并不是技能型高校的晴雨表。
开始,周浩想转到北大工科院,但工科院和生科院的课程基本没什么交集,无法转院。他还想过报考航空航天大学,因为“那里有很多实用性的课程,比较对我的胃口”。然而,转学北航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周浩的满足,只是与制度妥协的结果。
试想,在各方面都相对开放的北大,换专业都如此困难,在全国会有多少学生被挡在兴趣爱好之外?因此,周浩转校成功拾回学习热情,并不值得拍手称快,反而是高校间学分互认、学生流动制度缺失的表达。 (薛家明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