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杨阳
海都讯 近日,工信部宣布正加紧制定盐业改革方案,这是首次有政府部门对食盐专营取消传闻予以确认。而福州作为盐的产区,留下了很多盐的痕迹。记者采访了福州多位历史和民俗专家后了解到,福州至今很多地名和建筑,都与盐有关,而历史上,福州还曾多次废除盐业专营制度。
产盐历史悠久 唐代就设盐监
记者了解到,福州“仓山”这个名字,就与盐有关。早在明朝洪武年间,由于福州收储的盐大量增多,当时的制盐者在天宁山北麓设盐仓,地点大致相当于现在中洲岛到仓山附近。这一地区于是成为福州当时食盐的储运中心,因此被称为“盐仓前”,而天宁山也随之改为仓前山,后来就简称为仓山,沿用至今。
实际上,福州以及周边地区生产盐的历史源远流长,而真正被政府重视起来是在唐代。在大历年间侯官(也即福州)被设为“盐监”,为全国十监之一。所谓“监”,是对铸钱、养马、产盐等特殊地区设置的行政区划,而“盐监”指的就是产盐的地区。
此后直至民国时期,福州断断续续都有主管盐的行政机构,还诞生了名为“盐运使”的官员,负责管理盐务。到上世纪20年代,还由福建盐运使署等牵头,在福州设立水产学校,后改名为榕南小学,并经过多次合并,成为了现在的福州外国语学校。
福州历史上多次废除盐专营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福州靠近海洋,人口又不多,因此并没有因为买卖盐而产生巨富。比较有名的盐商,就是清代福州盐商魏拙夫,而他有名的原因并非因盐,而是在鼓山、乌山、象山、于山均有其留下的摩崖石刻。
实际上,福州一些盐商非但没能成为富贾巨商,甚至还一贫如洗。福州人熟知的翻译家林纾,其父亲林国铨就曾经营盐务,家中生活小康,但是一次运盐途中因船触礁沉没,导致全家倾家荡产,使得林纾小时候的生活非常艰苦。
不过,正是由于与盐的渊源深厚,福州有着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历史。比如,目前全国准备取消食盐专营,这被部分评论称为“千年盐业专营将终结”,但实际上,福州历史上曾多次废除食盐专营:北宋时,就曾废除官办盐场,盐田归百姓经营;而在约100年前的民国初期,由于产盐供过于求等原因,导致官卖模式无法进行下去,最后放开盐业的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