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5版:投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联手做局扰乱市场 小拍卖行乱象丛生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1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联手做局扰乱市场 小拍卖行乱象丛生

 

N陈心文

近日,香港佳士得透露,明代永乐御制唐卡被内地收藏大鳄刘益谦以3.48亿港元竞得。随着天价艺术品的不断成交,艺术品拍卖市场再度成为舆论聚焦的热点。随着嘉德、保利、匡时等大拍相继举槌,内地秋拍进程已经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很多买家跃跃欲试,试图在拍卖市场一展身手。不过另一方面,央视经济频道近期又报道了一起利用假拍卖诈骗高额评估费的案件,秋拍热闹的背后,拍卖市场依然乱象丛生,又令收藏爱好者望而却步。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相比较这类明显的“拍假”诈骗,一些小拍卖行虽然拍的不是赝品,却常常和委托方联手做局抬价,这种行为更加隐蔽,却对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损害更大。

拍行、卖家共谋 保底托价扰乱市场

回顾历年拍卖市场可以发现,2009年—2011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先后发生几起天价赝品事件,如“汉代玉凳”、“徐悲鸿《人体·蒋碧薇》”等,影响极为恶劣。随后几年在一、二线拍卖行有意识的逐步自律的引导下,拍卖市场氛围开始好转。然而在现行法律法规和监管都不健全的情况下,除了“知假拍假”,仍有很多“下套”、“设局”令人防不胜防。其中,最为普遍的就是“保底托价”式的假拍。天问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季涛曾对媒体介绍过当前市场变化:原来是拍卖行主动进行假拍,以提高成交率为目的。“现在的问题是拍卖行纵容卖家的要求,比如拍卖行估价一幅作品低于100万元,但卖家坚持100万元底价,为了场面好看,卖家自己来举牌。”而记者深入探访了解到的情况是,有些小拍卖行的拍品起拍价甚至不足合同价的十分之一,全场靠“拍托”抬价,请君入瓮之意不言而喻。艺术市场火爆带来的巨大暴利,使得部分拍卖行不顾诚信,与“卖家”甚至“艺术家”等“合谋”,签订超出市场能够承受的保底价,却以极低的价格起拍以诱惑买家,竞价过程找“拍托”逐步抬价,藏品获取超额利润的背后却是并不光彩的“利益链”,可谓艺术市场“繁荣”之下的悲哀。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曾公开表示,这种行为牵扯到拍卖各个环节的参与者,“我们无法容忍这种行为,而且法律也是不允许的,这违背了拍卖行业公平、公开、诚信的原则。”

竭泽而渔扼杀收藏热情 隐蔽设局危害更大

据了解,为了遏制拍卖市场乱象,2013年国家出台新版《拍卖监督管理办法》,针对上述现象,新《办法》规定委托人在拍卖活动中不得参与竞买或者委托他人代为竞买,竞买人之间、竞买人与拍卖企业之间不得有恶意串通行为。但据业内人士观察,上述现象仍然非常普遍,尤其在中小拍卖行中最为猖獗。由于这些拍卖行征集渠道和客户都比较单一,常常利用这种共谋手段吸引藏品和卖家,尤其是2011年行情高峰期时新成立的拍卖公司,本身进入拍卖市场就受逐利驱动,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违规操作更加肆无忌惮。但是这种短视行为,一方面助长了市场非理性预期,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而另一方面又令市场陷入潜藏的信任危机,在竭泽而渔的同时,扼杀了广大收藏爱好者对市场的信任,进而失去收藏热情。据雅昌艺术网统计,2011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公司增长数量达到高峰期,全国有超过357家拍卖行在进行着各类艺术品的拍卖,其中新拍卖行多达136家。经过这两年市场的淘洗,除了少部分具有专业素养和追求的拍卖行站住脚跟之外,不少拍卖行都债台高筑,拍后拖欠拍卖款的事件时有发生,令不少送拍人苦不堪言。而从收藏导向上看,这些先天资质不足的拍卖行除了几件品质尚可的拍品做假拍充门面之外,其余拍品无不以次充好,收藏爱好者买入必定损失惨重。遗憾的是,这些危害隐蔽性非常强,又扎根在最基础的市场当中,对市场的影响短期内无法消弭修复,需引起市场警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