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这些旧物他珍藏了半世纪
将科普与全民阅读结合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2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放鞋、羊毛背心、卫生裤、土毛毯
这些旧物他珍藏了半世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岳峰(右)赴日本考察
珍藏了半个世纪的解放鞋,田文光每年都要拿出来看几次
 

开栏的话

铁肩道义几度秋,报人鬓白壮志犹。当时光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已成为可能,传媒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让人慢慢遗忘了老报人的风采。

越是这样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越不能忘记,那些为传承“坚持党性,勇于创新;心系群众,服务读者;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福建日报》精神的老报人,他们身上的新闻理想、追求和情怀,值得我们铭记。

今年,是福建日报创刊65周年。时光荏苒,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满头华发。当他们回忆起历史深处、新闻背后的往事时,这份情怀从未远去。

N海都记者 吕蕴岚/文 吴丽蓉/图

海都讯 78岁的田文光,曾在福建日报社工作16年,报社上下拼搏奉献、团结友爱的氛围,让他至今感受颇深。

工作之初,田文光家庭经济困难。有一次,他穿着破了的解放鞋参加记者会,被“眼尖”的报社副总编刘岳峰发现了。于是,刘岳峰将田文光叫到办公室,送给他一双解放鞋,又为他申请了羊毛背心、卫生裤、土毛毯等补助。田文光将这些旧物珍藏了半个世纪,还曾作为“传家宝”赠给儿子。

直呼领导姓氏 他有些“不习惯”

1964年,28岁的田文光从《建阳人民报》调到《福建日报》工作。在这儿,他发现同事之间相互直呼姓氏或名字,连对老总也是如此。刚开始,他对称呼总编辑孙泽夫为“老孙”、称呼副总编刘岳峰为“老刘”有些叫不出口,后来见大家都是如此,觉得非常亲切。

当时,田文光和爱人每个月的工资一共是63元,养育两个孩子,生活有些拮据。一次,他参加报社的记者会,解放鞋前头破了一个口子,鞋后跟也开裂了。两天后,山东南下干部刘岳峰把他叫到办公室,说起他的鞋子,询问他是否生活困难。田文光如实说,就这双鞋还是别人赠送的。老刘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双解放鞋,约六成新,笑着对田文光说,这双鞋虽然旧一点,但还能穿,让他试穿。

田文光一下子红了脸,结结巴巴地推辞。老刘看着田文光的憨厚样子,弯腰硬是把他脚上的鞋子脱下来,再给他穿上新鞋。田文光没想到,副总编对自己这名普通记者如此关心,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久,田文光获得每个月8元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天里,老刘查看宿舍,发现田文光衣服、被褥单薄,担心他受凉,为他申请了4两羊毛线票、一张土毛毯票、一张厚的卫生裤票。田文光用补助款买了4两蓝色细羊毛线,由爱人编织了一件背心,又领取了毛毯和卫生裤过冬。

解放鞋当“传家宝”郑重交给儿子

田文光7岁丧母,又失去父爱,祖母年迈家贫,将他送养。因为这段人生经历,田文光对老刘的关爱满怀感动,铭记于心。1979年,田文光的儿子考上北京大学,田文光将解放鞋、背心和毛毯作为“传家宝”郑重交给儿子。儿子很争气,读到博士,赴美深造,临别前将三件物品如数归还给田文光。

田文光离开报社后辗转各处工作,与老刘始终保持着联系。老刘年高病重,目前正在医院治疗,病情一有变化,在建阳生活的田文光就立刻赶到福州探望。病床前,他喊着“老刘”,老刘有时候能睁眼露出一丝笑容,都让他非常欣慰。退休后,田文光还学了按摩,每次见面都为老刘按摩半小时。

如今,田文光将那双解放鞋洗刷干净,珍藏起来;那件羊毛背心,添加毛线后重新编织;卫生裤缝缝补补,有时还穿上身;土棉毯早已磨破,但用花布包边缝好,依旧铺在床上,“新衣服毯子,可以暖身子,不如旧物暖心窝”。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