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吕蕴岚/文 关铭荣/图
海都讯 88岁的黄岑如今儿孙满堂,他时常向晚辈们提起,做人不要忘恩。他说的恩人,是福建日报社首任副社长、总编辑兼新华社福建分社社长何若人。黄岑在福建日报工作27年,他既感佩于何若人克己奉公的品行,更深深铭记他对自己一家五口人的恩情。
“若人”二字出自《论语》,孔子赞扬得意门生南宫适说:“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意为像南宫适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思想纯洁、品德高尚的人。在黄岑与那一代老报人眼中,何若人人如其名,是一位可亲可敬、值得托付理想与身家的领导与师友。
昼夜连轴转 宿舍让给夜班职工
何若人是山东人,1949年南下筹办创立《福建日报》。创刊不久,黄岑来到报社担任记者。何若人白天工作,夜晚还要参与讨论版面,制作标题。解放初,福州只有上半夜有电灯,但每天下半夜,何若人都要披衣起床,借着昏黄的马灯,审阅修改稿件,签印报纸版样。
当时技术不发达,靠工人排铅字印刷,一些记者、编辑的稿件字迹潦草,给排字工人带来不少麻烦。但黄岑注意到,只要是何若人修改的稿子,字迹都一清二楚,且他在稿样上添几个字,总要设法在增添处的前后删去几个字,避免给工人增加不必要的劳动量。
解放后,生活条件艰苦,何若人和家人住的木板平房里,夏天热得透不过气。1952年,报社盖起一座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作为宿舍,何若人召开编委会作出决定,新楼让夜班工人先住,包括他在内的干部仍住平房。
1953年,报社盖起第二栋宿舍,又全部分配给了上夜班的干部和单身职工。何若人虽然也上夜班,但坚持不参与分配,他在那座如蒸笼一般的平房里住了7年,直到1956年调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才搬进宿舍楼。
特殊年代两次救命之恩
何若人还在几次政治运动中保护了黄岑,并对他的妻儿有“救命之恩”。
1951年12月25日,爱人章卿分娩在即,但黄岑却要赴外地采访3个月,只好让妹妹从宁德到福州照顾爱人。两天后,章卿入院分娩,但妹妹却突然发病住院。正值特殊时期,章卿一个人无力照顾婴儿,又怕请保姆会惹来麻烦,只能要点儿米汤喂他,宝宝时常饿得大哭。何若人知道此事后,表示“孩子生命要紧,有责任我来担”,立即雇了奶妈抚育孩子。3个月后,黄岑回家,看到白胖的儿子,对何若人充满感激。
1954年1月18日,章卿再次分娩,遭遇难产,医院下达病危通知书。黄岑当时在连江采访,联系不上。何若人带着几位同事赶赴医院,组织大家为章卿输血,保住母女性命。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黄岑的小儿子黄捷报考大学,成绩优异,但因黄岑的历史问题遭遇麻烦。黄岑向老领导求助,何若人奔走联系,终于让黄捷顺利入学。后来,黄捷学有所成,获美国博士学位,被国内大学聘为长江学者,2010年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黄岑换过不少工作岗位,对福建日报的感情深厚。1999年11月,何若人病逝,黄岑万分悲痛,“他这一生,为我们留下太多回忆、教诲与恩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