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你如何殉国,我定要弄明白”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都记者昨来到重庆张淑英老人的家中,听她讲述那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你如何殉国,我定要弄明白”

看到记者带去的海都报上有关自己的报道,张淑英老人仔细阅读
海都记者周德庆代表家乡父老,给老人送上祝福
昨日记者探望张淑英老人时,她正打着毛线。床头摆放着网友合成的她和钟崇鑫唯一的﹃合影﹄。她说:﹃这样,我就能每天见到他。﹄
 

N海都特派记者 周德庆 包华 文/图 发自重庆

关注理由 昨日下午,在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街道二府衙的家中,93岁的张淑英老人将一束鲜花,轻放在一张合成的合影照旁。

这束鲜花,是海都读者委托记者代为转送的。当天,本报独家报道了老人尘封了77年的爱情故事(详见昨日A06版),感动了数十万读者。有读者说,这是现实版的“白桦林”,也有读者说,是“中国版的泰坦尼克号”。

“感情好,是放在心里头,不是口头说说的。”面对家乡来的记者,张淑英老人讲述了这段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老人逻辑清晰,一聊就是三小时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坐在记者对面的张淑英,是一位93岁的老人。她说话声音清亮、逻辑清晰,尽管满头白发、左眼失明,但老人精神矍铄,一聊便是3个多小时。

而这段绝美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却没有在公开场合牵过手。

“我会害羞”,张淑英老人说,在福州和南京,丈夫钟崇鑫带着她逛街时,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会手牵着手,“总是一前一后,有时他走在前面,有时也落在后面。不过,两人的距离大概只有1拳头。”

从1935年4月相识,到1937年7月分别,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尽管没有像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那样甜言蜜语、如胶似漆,“可我们的感情非常好。”张淑英说,身为军人的崇鑫只有每个周末的星期天才回到家中,“我只会做简单的饭菜,但他嘴不刁,只要是我做的,他都吃。”

在老人的记忆中,丈夫平易近人,从不发脾气,一直鼓励她多读书,“他老说,读书才有出息。”

两人的感情便在汤汤水水中逐渐加深,“感情好,是放在心里头的,而不是口头说说的。”老人认为,在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里,崇鑫对她的好,已经深深刻在心里。

张淑英讲述“寻找钟崇鑫”初衷

1988年年初,儿子李成贵第一次听到了“钟崇鑫”这个名字,也第一次听到了母亲的这段故事。尽管隐隐约约猜到母亲有一段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但母亲的请求还是让全家人吃了一惊。

张淑英讲述了“寻找钟崇鑫”的初衷:“他是名抗日英雄,又没有后人,而且对我又这么好。如果我走了,谁还会知道他的名字?”于是,老人向子女提出请求,帮她弄明白——钟崇鑫是如何殉国的?又魂归何处?

老人的小儿子李长贵说,母亲提出请求后,姐弟三人决定尽力完成老人的心愿,“妈妈和爸爸的感情非常好,从来没有吵过架,家里再苦再难,也没有对不起这个家庭。”姐弟三人认为,帮老人完成心愿,也是一种尽孝。

按照母亲提供的线索,“钟崇鑫、重庆荣昌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毕业生、国民革命军第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南京保卫战阵亡”的五个线索,姐弟三人开始到重庆的各个图书馆、档案馆、民政局等地寻找“钟崇鑫”的下落。

姐弟三人在翻阅了数不清的资料后,终于在一本文史资料选集中看到了:“(1937年)12月12日上午,259旅旅长易安华、参谋主任钟崇鑫和旅部直属部队官兵全部阵亡于雨花台阵地……”

“南京雨花台”,找到了阵亡所在地,可他又是如何阵亡的?尸骨又埋在何处?随后的几年,李长贵姐弟三人联系全国各地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和钟崇鑫生前的战友,可这两个疑问,迟迟找不到答案。

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钟崇鑫的下落

2011年春节,老人又一次向子女提出了“寻找钟崇鑫”的事情。第二年,李长贵前往南京,找了3天后,依旧没有任何消息。

今年8月,李长贵在看一次电视节目后,萌生了再次寻找“钟崇鑫”的想法。今年9月,在全国各地“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钟崇鑫的下落。

钟崇鑫的照片,是志愿者在中国档案网上查找到的。随后,志愿者将照片翻拍了下来,并通过网络传给老人的儿子。

“妈妈见到照片后,非常高兴。”李成贵说,除了那张旗袍照,母亲并没有留下自己早年的其他照片。

“没有想到的是,细心的志愿者还把两人的照片,合成一张合影。”李成贵说,收到这张合影照片后,老人非常激动,嘱托儿子一定要请帮忙的这名志愿者到家中来做客,以表感激。

看到老照片,老人仍认识乌塔白塔

儿子李长贵说,老人的身体还不错,能自己洗菜、做饭、织毛衣,生活基本能自己料理,“有时候还会和小区的其他老人一起打麻将,不过,时间控制在3小时以内。”目前,老人独自居住,而女子就住在附近小区。

我们的谈话,从老人熟悉的福州开始。自从1935年随钟崇鑫离开福州后,她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老人说,他们家原先在南门兜一带卖海鲜、生肉,家境还算不错,不过,一场大火烧掉了店铺,全家人又搬到洋头口一带继续做生意。不过,家境开始衰落。

看着记者电脑中的福州老照片,老人能清楚地认出乌塔、白塔、万安桥(现在的解放大桥),也能熟练地说出虾油和蟹油的分别。

张淑英说,尽管自己的至亲在解放前已经移居台湾,但她一直记挂着故乡,“借你们海都报,帮我向关心、帮助我的福州老乡,说声谢谢。”

今天(12月12日),是钟崇鑫阵亡77年纪念日。张淑英老人说,南京是她这辈子的伤心点,“我会在家里,对他说,我们再也不分别。”

走访当年建筑不再,而今情还在

N海都记者 侯希辰 肖春道

海都讯 张淑英老人1921年出生在福州台江码头附近,父母是生意人。14岁时,随父母搬到台江洋头口一带。昨天,海都记者寻着老人的记忆,开始实地走访。

时光过去八十年,洋头口一带已是高楼林立,难以寻觅到当年的老建筑。“看到你们的报道了,我们都在讨论,会不会认识这名老人家。”寻访中,当地几名老人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洋头口一带已是繁华之地,商业发达,有成片的洋楼,“我们都在猜测当年的张淑英,也许就是一名富家小姐,就住在大宅院里。”寻访大半天,记者虽然没有找到张家的旧居,但一路走来,不时就能听到人们讨论着老人的爱情故事。

昨日,细雨朦胧中,福州西湖长堤卧波,垂柳夹道,有不少情侣走过。遥想当年,张淑英也是这般行走在西湖公园,与爱人相见。

反响海都报道感动数十万网友

福州女子张淑英跨越世纪的传奇爱情故事,经本报报道后,感动着数十万网友,引发一片“泪奔”。目前,报道已被人民网、新浪、腾讯等上百家网站转发,数十万网友点击阅读,上万条跟帖评论。

“这才是真爱。”“真挚纯粹的爱情,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在办公室看着偷偷抹眼泪。”“看着,看着,就感动得哭了。”……网友们跟帖,记录着对这段爱情故事的感悟。

网友“大叔__请抹去你胡子上的啤酒沫”写道:即使过了77年,头发白了,眼睛花了,面容已老去,但刻在心上的爱情依然盛开如花。愿天堂没有战争,愿你们永不再分离。

东南舆情研究中心特地配合本报做了大数据分析,福建、北京、广东和上海的网民对《一个福州女子尘封77年的爱情故事》报道讨论最为热烈,参与评论的网友中,超过七成为女性网友。在上万条跟帖评论中,“潸然泪下”“流泪”“感动”等成为热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