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云上
每当我希望跟家长们分享“无条件养育”的时候,我都有一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大概因为我还无法找到合适的案例告诉大家,无条件养育的未来会呈现什么样的图景。中国的家长真的太过关注:好吧,在我接受你的理念之前,请你告诉我成功案例,或者说,请你告诉我,如果按照你说的做,我的孩子以后会怎样?
感谢我的老师,她给我分享了花学园里的一个案例。有一天,男孩A和男孩B在沙池里发生了争执。男孩A对老师说:“老师,男孩B他弄坏了我的作品。”老师在分别和A、B沟通完以后,得出了事情的全过程:是男孩A先弄坏了男孩B的作品,男孩B很生气,于是也弄坏了男孩A的作品。然后,男孩A也生气了,找老师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事情的起因是男孩A,于是老师和男孩A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老师:“B说是你先弄坏了他的作品,是吗?”
A:“是我干的。”
老师:“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A:“好玩呀。”
根据花学园解决问题的程序,我们需要和男孩B进行同程序的对话,来帮助理清事实,最后才是道歉程序。但是跟男孩B进行事实理清的时候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当老师同样问“你推倒了他的作品,是吗”的时候,男孩B的回答是:“是的,但是……”然后是各种推倒的理由。
尽管这个回答的差别看起来微乎其微,但有经验的老师能够观察出,男孩A对事实的接受和对过错的承担会更加真诚。请相信,勇于承担是真诚道歉的基础。相比而言,男孩B则试图在为自己的过错寻求“理由”或者说“解释”。同样作为不到四岁的男孩,前者的心理状态更符合儿童的特征,后者则带有成人的投射。
故事的背后,男孩A就是一个无限接近“无条件养育”长大的孩子。这个孩子一度在花学园像一个“混世小魔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无条件养育”长大的孩子,却在近期的成长中让老师看到了很多坦荡、勇气和不推诿。这种成长力将越来越多地在这个孩子身上得到呈现。
推荐阅读:【美】艾尔菲·科恩:《无条件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