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宋晖 文/图
海都讯 昨日,一场名为“放飞梦想”的新年诗会在福州西湖边举办,来自全国的诗人共有上百人,不止一位诗人在诗会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在“碎片化”的网络时代,诗歌正好乘“虚”而入,似有复苏的迹象。每天一醒便刷朋友圈,晚上入睡前再刷一遍,查阅各类诗歌微信公众号,总有与诗歌相遇的机会。
一天从一首诗开始,挺美的
舒婷从诗会前到诗会后几乎都被年轻人包围着,一个接一个地签名,这样的场面不知是否让她想起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诗黄金年代”。
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获得者诗人荣荣算是国内在网络上较为活跃的诗人之一,她告诉记者,每天一早她都会在朋友圈里编辑一首诗歌,“从去年3月开始,最多的时候转发、评论、点赞加在一起有上千条,而且是文学圈之外的朋友居多。他们好奇新诗写成什么样,我想那我就晒给你看吧。不少网上的朋友留言,每天几乎都是听着这条微信提醒铃声醒来的,一天从一首诗开始是件挺美好的事。”
读诗微信不只是荣荣在做,此前主持过微信公众号“海峡都市报-六种武器”【读首诗】栏目的诗人安琪告诉记者,“相比其他文体,诗歌更彻底地转向了网络生存。从最初的论坛、博客,到如今的微博、微信,在短时间内让诗歌传播变得更加快捷、便利,而且广泛。近一年来,在‘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诗歌是一束光’、‘第一朗读者’等微信公众号上,几十万人同时读一首诗的现象,成了一场盛大的网络阅读奇观。而‘为你读诗’更是走了一条与‘同一首歌’相似的模式,在各地组织读诗晚会,而且已开始赢利。”
中国不缺诗歌,缺的是环境
都说信息越来越碎片,社会越来越浮躁,那么这种复苏的迹象会持续多久?
《诗刊》社副主编、诗人商震说,“中国不缺诗歌的传统,而缺的是环境。没有哪个年代是离开过诗歌,书法无非是在抄诗嘛,而从小受到的教育只能是诗,因为它简单直接。”诗人李少君的解读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说‘这是个碎片化的时代’,但全新的发表平台和传播载体,让诗歌重新与大众连接起来,牵连起每个人内心的是情感,只要找到适合的传播方式,诗歌会最先迎来复兴。”
此次活动的承办方省文学院的吕纯晖告诉记者,这次活动有300多名高校文学爱好者参与,而且热情极高,在此之前还举办过一次小规模的高校诗歌创作投稿活动,收到700多件诗稿,“其实诗歌对年轻人是有潜在吸引力的,再浮躁的年代,你还是需要一些精神性的东西用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