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这是很多人都爱说的一句口头禅,这里的“气”用的是它的引申义,有“志气”和“志向”的意思。气的本意是指呼吸,人的呼吸进出就是靠一口气,如果这口气提不上来,气短了,就出问题了。
气从何来呢?表面上看,气是从口鼻的呼吸中来的,但中医认为,“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内的气来源于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脾胃将饮食化生精气后,传给肺,再借助肺的输布功能将其布散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所以,“脾是生气之源”,“肺是主气之枢”,脾肺相对不足的人,容易出现气虚。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气长期处于低下的一种状态,就是气虚体质。
“卫气”不固容易感冒
省二院中医内科吴宽裕主任医师介绍,首先气虚体质的人容易感冒。中医认为,人体的肌肤表层中分布着一层卫气,它就相当于人体的卫兵,能抵挡外界邪气的入侵,保卫人体的安全。这层卫气是由肺输布而成。肺气虚弱,卫气不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邪气入侵,感冒便产生了。
其次,气虚的人容易感到疲倦乏力。这是因为,脾主四肢和肌肉,脾气一旦亏虚,四肢肌肉失于气血濡养,则松弛无力,人体就会出现疲劳、倦怠、慵懒,说话声音特别轻、有气无力的现象。因此,气虚体质的人说话往往声音比较轻,显得有气无力,严重的,让他说快一些,往往会上气不接下气。
调气虚要先补脾
对于气虚体质如何来调理呢?吴主任说,虽说气虚体质主要是由脾肺不足所引起,但脾气虚弱是关键因素。为什么这么讲呢?中医五行上说,土生金。脾属土,肺属金,脾土是肺金之母,因此,脾虚占主导地位,是气虚体质的“软肋”,所以气虚体质的调理,还在于补脾。
补脾的食物有许多,山药、南瓜、扁豆、刀豆、鲫鱼等,都具有补脾养胃的作用,可以适量多吃。此外,玫瑰花茶和玉米西米羹也可以多喝。中医认为,玉米性平味甘,有益中补脾、健脾渗湿、利尿消肿等功效。西米也是健脾养胃之物,若无气虚,平日也可食用,能起到靓肤美颜、清心滋补的作用。
中医上说,“劳则气耗”,过度地操劳会加剧气的损耗。人的身体好比是银行,气就相当于银行里的存款,如果你一味地大肆挥霍,而不续存,存款再多终将会所剩无几。气损耗太过,越来越少,人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所以平时不要太过劳累。但是也不能久卧,如果你总是躺着,气就无法正常舒展。最好的方式是既运动,同时又不过量。在消耗的同时,适量存入一些,如此这般,才能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