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9版:教育/小记者
3上一版  下一版4
 
超强活动阵容海都小记者纳“新”
孩子哭了,抱还是不抱?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哭了,抱还是不抱?
N云上
 

花学园会不定期地组织家长的公益讲座,有一次,来的是丁香云的杨医生。杨医生在本地新妈妈圈中人气极旺,在讲座的分享过程中,我们有了一次很有意思的争执,杨医生告诉在场的新妈妈:“孩子生出来以后,哭了,不要急着去抱他。”场下立刻就炸锅了。因为来的很多妈妈,都听我说过一个理念:“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他哭了,一定要抱他,不要置之不理。”在两个观念之间,妈妈们疑惑了,急需解答。

事实上,当杨医生强调不要抱的时候,说的是“延迟满足”。而我说要抱,说的是“重要他人”。我们常常觉得孩子在出生的头三个月,什么也不懂。事实却是,这90天是孩子心理建构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如果我们把婴儿看成一个“我”,所有的人对这个“我”而言,都是他人。这90天,在他的生命中会出现一个心理学上称之为“重要他人”的概念。这个“重要他人”就是倾心照顾他的人,往往是妈妈。这个重要他人建构得好,孩子的安全感就好,这个重要他人没有建构好,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有影响。而这种建构并不困难,就是饿了给孩子吃,哭了抱孩子,给他眼神的回应,对他的到来表示欢喜。如此简单而已。

那么杨医生说的“延迟满足”就没有道理吗?事实上,能够学会“延迟满足”的孩子更容易学会等待,也更容易学会和自己相处。那么如果A和B都是对的,不是看起来很矛盾吗?其实家长们是被“抱还是不抱”这种现象迷惑了。

当孩子哭的时候,回应他的方式不一定那么唯一,除了抱之外,你还可以拍拍他,或者和他说说话,甚至逗逗他也是可以的。我所谓的“抱”是指的我们需要回应孩子,而杨医生说的“不抱”指的是,你不一定需要第一时间去抱他,但你不能不回应他,我们说的是同一种观念。

让我想起月嫂给我讲的一个故事,我们家老二还在月子里,有一次她哭了,月嫂手上忙不开,就边做着事情边和她“唠嗑”,发现孩子居然安安静静地和她“唠”了半小时而没有继续哭。大概这就是“有回应但又没有马上抱”最好的解释吧。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