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慢读/思享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秘书不是篦梳
给“奶茶妹妹”的一封信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秘书不是篦梳

秘书巷
 

N林焱(福州)

探访福州东门澳桥时,到过秘书巷。蛮大气的巷子,一纵一横,南北纵向260米,东西横向170米。跟七八十年前的福州老地图相比,布局完全没改变。巷子中有小区、有学校,还有几座省立医院的公寓,周围自然就很清气、很整洁。此巷由来有三个名字,先是叫喜寿坊,接着叫秘书巷、篦梳巷。万历年间的《福州府志》说得清楚:“陆琦宅在县治东秘书巷。琦本名宣,嘉祐进士。二子蕴、藻,历官秘书郎。今讹为篦梳巷。”宋朝年间,秘书制度已经相当健全,皇宫、枢密院和三司有秘书机构,地方各级也都设秘书管理文书档案。嘉祐年间,家住喜寿坊的陆蕴、陆藻两兄弟当上了秘书,哪一级的秘书不详,反正乡邻们都得意,把巷子改为秘书巷。福州方言“秘书”与“篦梳”发音接近,又误传成“篦梳巷”了。

现在基本没人用篦梳了。过去篦梳跟头梳一样,为必备日用品。福州这地方气候潮湿,每个人头上都得生虱子,方言称“色母”,尤其女性头发长,可以说无一例外养虱子,多少不等。过去没有洗发剂,只能用篦梳。当然不只南方女性,北方也有,男的也有。唐朝文人杜甫大概生了半辈子虱子,到老了,“耳聋须画字,发短不胜篦”,不用篦了,有点暗自庆幸。宋朝文人黄庭坚却不胜其烦,“羸骖多断辔,垢发不胜篦”,头发太脏了,怎么篦都不行。

七八十年前的福州老地图,能找到篦梳巷的地名,但不在东门那边,在鼓东路的南边,与鼓东路平行。巷子的东头叫东牙巷,西头一段叫篦梳巷。这地名用了很久。据说明清时期,那条巷子里很多是生产篦梳的,所以理所应当地叫篦梳巷。这正符合了流传的一首杭世俊的诗《篦梳巷》:“阿母梳头晓镜春,东牙小巷哄街尘。携将稀齿篦箕样,来赠寒村拢鬓人。”不止一两篇文章与资料引用这首诗和介绍篦梳巷的,把这条巷子与东门外的秘书巷混为一谈。这种文史细节真的容易失误。

现在,江南一些城市还都有生产篦梳,有的城市也有篦梳巷,而且还打造成旅游热点。虽然大家头上都不长虱子了,要说与虱子有关的往事以及篦梳的往事,还是蛮有趣的。福州流传过一些与篦梳有关的俗语,比如“到洪塘卖篦梳”、“到和尚寺借篦梳”等,也是蛮有趣的。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