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何旌 黄飞燕
海都讯 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一个快5岁,一个2岁半,对于林晓云(笔名云上)而言,她最重要的身份,既不是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也不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而是“妈妈”。“自从做了母亲,才发现有许多要学习的;自从有了孩子,才感觉到自己成长了很多。”云上说,“为人父母,恐怕是人生中最好的一种修行,而这一场修行中,孩子恐怕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1月17日(本周六)下午,海都报特邀云上在省科技馆报告厅为榕城家长分享她的教育心得。从2014年8月起,云上已经在海都报发表了近30篇教育专栏,在本周六的讲座中,她将为大家分享自己在日常以及教育研究领域收获的教育心得。她很想告诉父母们,“作为父母,能够为孩子做的,就是勤勤恳恳给足时间,陪伴孩子成长,没有捷径可走。”
没有一劳永逸的育儿方法
“学心理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曾告诉我:操心前三年,省心三十年;操心前六年,省心六十年。然后,我就按照他说的做了。”云上说,在她养育两个女儿的过程中发现,为人父母永远没有省心这种说法。
“我接触过很多的父母,在走向育儿学习的时候,往往都抱着一种开‘特效药’的心态,似乎是学习了什么方法,养孩子就变得很容易了。”云上说,她很想向父母们说明的第一条就是:并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育儿方法。
“养育一个孩子比学一种技能难多了,学一种技能尚且需要10年才能专、精、深,更何况是养孩子呢!所以,先抛弃这种一劳永逸、有捷径可走的奢侈想法吧!”
做好日常点滴 胜过讲大道理
阅读众多中外教育书籍,精深地研究教育学,云上说,有一天,她回想自己拥有的三个最重要的品质——“公平”、“遵守时间”、“信守承诺”,发现全部都是从小到大父亲潜移默化的结果。
做得到比说得好重要。云上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要的品德,从来都不是来自于哪一个人或者哪些书上讲的大道理,在孩子的身上,烙印着最深刻的痕迹的,往往是他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的细节。每个孩子成人后拥有的时间观、金钱观、生活习惯等等,都是父母一点一滴十几年影响的结果。
“所以,如果你想给孩子什么样的教养,最重要的就是勤勤恳恳地在这一点上,给出你的时间。”
亲子关系大于养育方法
“我们夫妻常为孩子喂饭的方式争执”、“我们婆媳常为各自的育儿观吵架”、“孩子一生病,家里各种观点就吵成一片……”云上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是孩子的父母,家庭里的每一员都担忧孩子,觉得这里做得不对,那里做得不好……因此总是忍不住唠叨、说教。
“事实是,在孩子6岁以前,养育方法对或者不对,并没有你和孩子的关系、你和爱人的关系、你和父母的关系重要。我们倡导亲密育儿,‘关系’在‘教育’之前。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解决好了,教育是自然而然的事。”
□活动预告
育儿之道以子为师——关于教养新观念
主讲人:林晓云(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内容:现场讲述教养新观念;阐明父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父母学会高质量的陪伴;倡导成为“学习型父母”,让孩子受益一生;为家长们的教育问题答疑解惑。
时间:1月17日(本周六) 15:20—17:30
地点:福州市鼓楼区古田路89号省科技馆二楼报告厅
报名:拨打95060电话报名,或关注“海峡都市报海都教育”微信公号,发送:云上讲座#孩子年龄#联系电话,即可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