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曹林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落马,舆论场又在重复着其他贪官落马的新闻场景,落马前媒体上没有任何负面消息,新闻一片静默,而落马后全媒体上立刻出现新闻井喷,看看这几天媒体上对杨卫泽铺天盖地的报道标题:落马前向同僚发短信证清白;遭季建业岳父举报;被指为攀附周永康将其老家建成明星村庄;或逼死落马下属;疑似情妇被查;南京落马书记往事:视察时看中瓷花瓶直接拿。
这两年的舆论场,就是一波一波“贪官落马后扒皮报道”的汇编。媒体的版面和频道中,一边是在位的官员以光鲜伟岸的形象占着各种版面,一边是落马官员被媒体无情鞭尸,构成一幅很有意味的新闻图景。两者也许并不矛盾,但难免让公众有别扭之感。
官员在位,舆论的监督才有意义,官员落马了,那只是打死老虎。说到底,只能起到舆论宣泄的功能:满足公众仇官恨官的情绪,在围观“通奸”、“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国贼”、“叛徒”之类扔向贪官的臭鸡蛋中,集体完成一次情绪发泄。
在这场反腐斗争中,媒体的舆论监督所起到的作用实在太小了,大多数时候扮演的是事后打死老虎的角色。媒体发现官员问题后顺藤摸瓜地调查报道,报道形成舆论,引起纪委重视介入调查,最后官员落马,这才是一场成功的舆论监督。
事前新闻一片静默,事后全媒体扒皮,很容易让围观的公众产生一种强烈的幻灭感。“不查都是孔繁森,一查都是王宝森”的认知当然很不客观,但落马前后迥异的官员形象,确实激发着公众的“官员想象”。
只有舆论宣泄,而没有舆论监督,对官员也是极不负责任的,不少官员落马后在忏悔时都提到过“如果平常有监督就不会这么堕落”。有人说,官员在位时是媒体碰不得的强势群体,一落马就成了媒体随意揉捏的弱势群体。这种现象极不健康,如果官员落马前能受到更多的舆论监督,最终也许不至于“堕落”到那么腐败的地步。
反腐败,媒体不能只扮演事后打死老虎的配角。应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接受纪委、媒体和公众的监督,而不是简单地将贪官关进笼子通过媒体示众让大家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