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范子军江苏
背景:一个多月前,南京审计学院9位志愿者上交并封存了手机和iPad,开始一个月没手机的“原住民生活”。离开手机的前三天,他们都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可从第四天开始就觉得各种“空虚寂寞冷”:“没有手机的日子简直不能活!”30天后,再次打开手机,足足128条未读短信。(据1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没手机的日子简直不能活”,或许是“远离手机”的真切感悟,道出了“手机控”们对手机的现实依赖。不过,笔者觉得,“远离手机”的创意和行动,怎么看都像是一种睡不着怪床歪的矫情,甚至是对现代文明非理性的抵制。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交往等方面带来的便捷,大家都心知肚明、感同身受,人们对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的依赖日益增强,某种意义上恰恰表明了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进而给人以“没手机的日子简直不能活”的“错觉”,而这显然错不在手机,而是手机使用者。
“远离手机”的“创意”,显然把手机依赖症归责于手机。按照这种恋旧思维,似乎回到闭塞时代,就能保持“清静”、享受快乐生活,那是不是要远离冰箱、电视、网络,回归纯步行时代甚至原始社会,才能体现出心灵、精神的寂静?
突飞猛进、疾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固然有利也有弊,但利好无疑是主流,秉持客观、公允的原则立场,既充分、适当地利用,又注重自我节制、约束,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兴利除弊,才是科学、理性的态度。一边享受、获利,一边否定、排斥,既是不成熟的表现,更像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矫情,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