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驻台记者 江方方 文/图
海都台北讯 坐高速电梯直抵120米高的旋转餐厅,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眺望阳明山、观音山,俯瞰淡水河、基隆河及关渡水鸟保护区,秀丽山川让人心旷神怡。很难想象这是身处在台北最大的垃圾焚烧厂——北投垃圾焚化厂。海都记者调查发现,与大陆多地面临“垃圾围城”的情况不同,焚烧厂常常“吃不饱”。
台北垃圾焚烧厂“吃不饱”、无污染的最大原因,是早已深入民心的垃圾分类——不同类型的垃圾基本都能实现“全回收”。而台北市将垃圾处理费计入垃圾袋,随袋征收的做法,更让台北民众感到,“把垃圾分得越细,就越省钱”。
如何监督垃圾焚化?
各指标公开可随意进厂参观
12日下午3时许,没有任何登记手续,海都记者就走进了北投垃圾焚化厂。这是疏于管理吗?北投焚化厂公众服务组组长顾志康笑呵呵地反问海都记者:“为什么要登记?那样的话,市民来参观多不方便?”顾志康介绍,来这儿参观不用报备,每个人都可以进入参观,还有游泳池和健身房可以使用,费用十分低廉。
海都记者看到下午时分的垃圾焚化厂内,除了零星工作人员和进出的垃圾车,非常安静,闻不到异味,烟囱不吐黑烟。垃圾焚化厂的烟囱上甚至颇具创意地建起了旋转餐厅、观景台。从远处看,直冲云霄的彩虹图案长柱体,让人很难将这座七彩外观的建筑物与垃圾焚烧厂的烟囱联系在一起。
顾志康说,垃圾充分焚烧后产生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一点黑烟也没有。为了不引起老百姓的担忧,垃圾焚烧厂还加了烟气水雾控制系统。“系统出口保持温度155℃~160℃,把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的‘白烟’也消化掉了。”
“以前,傍晚和深夜常有市民来焚烧厂看,现在来的少了,因为可以上网监督。”顾志康说,焚化厂每两个月要把运行状态的各个指标公开上网,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的排放要一目了然,市民可以质询,环保部门每年也会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突击检测。
焚化底渣如何利用?
研发新技术制水泥回填道路
当大陆多地的垃圾焚烧厂面临“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时候,台北的垃圾焚化厂面对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垃圾不够烧。因为,全都回收再利用了。
在台北,经过分类回收后,需要进入焚化厂焚化处理的垃圾仅占垃圾总量的15%~40%,这些焚化后的垃圾将产生38吨飞灰,即炉底渣。这些炉底渣如果没得利用的话,就要加化学剂制成稳定化学物进行掩埋。但现在研发的新技术可以将这些炉底渣制成回填土、水泥等回填道路。
“这项新技术,则是将飞灰中的盐分水洗及将重金属稳定化之后,以1比300的比例作为原料制成一般水泥,达到‘全回收’。”从事环保工作近40年的台湾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董事长陈龙吉说,台湾不再批建垃圾掩埋场,垃圾实现了零掩埋、资源全回收、底渣再利用。现在,垃圾焚化厂的底渣,都用于道路铺面或制成水泥、透水砖等,利用率达95%以上。
陈龙吉博士说,上世纪90年代起,台湾开始探索垃圾“先分类、后处理”的治理之路,10年前原本准备盖5座垃圾焚烧厂,现在3座就够用了,有的厂可能要慢慢做转型,成为博物馆、环境教育中心。
垃圾分类如何推广?
经济激励幼儿园起设环保课
林大妈住在忠孝东路,一家有四口人。每天晚上,林大妈都会将袋中的垃圾分装入不同的袋内:剩菜剩饭和水果皮等装入“厨余”垃圾袋;废纸、便当盒、矿泉水瓶等废弃物,折叠、压扁后装入“可回收”垃圾袋;其他没有再利用价值的一般垃圾则装入专用的“不可回收”垃圾袋。经过分类,林大妈家每周产生的不可回收的垃圾不到5升,最小号的不可回收垃圾袋就能装下,而所付出的垃圾处理费也只需要1.8元。
不可回收专用垃圾袋需要从便利店购买,台北市从2000年起不向居民收取垃圾处理费,而是将垃圾处理费计入垃圾袋,随袋征收。这就意味着丢垃圾越多,所要支付的垃圾处理费就越高,而垃圾分类越仔细,产生的垃圾就越少。林大妈说,“我们把垃圾分得越细,就越省钱。送到焚烧厂的垃圾就越少,这叫共赢啦。”
13年过去了,现在,“两袋一桶”(垃圾袋、资源袋、厨余桶)已深入台北每个家庭。但垃圾分类习惯在台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就是被我儿孙‘教育’后变得环保啊。”林大妈说,现在在台湾,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有环保课程。小孩子在学校受教之后,带回家里教育家长,教爸爸妈妈、祖父祖母。爸妈在外面乱丢垃圾,儿子、女儿会在后面和他们说,不要这样丢,这样很丢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