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海都传爱心 温暖千名学生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1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工受伤,妻子卖女救夫”系列报道
海都传爱心 温暖千名学生
辗转千里,周兴贵和海都记者将38万元现金和物资送达重庆酉阳,上千学生受益,完成爱心传递,印证闽渝情深
海都记者陈文浩充当临时搬运工,将车上的爱心物资卸下
孩子们拿到新书包,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海都记者张伟(左二)和周兴贵向庙溪乡中心校捐出善款
 

N海都特派记者 陈文浩 张伟/文 黄启鹏/图 发自重庆酉阳庙溪乡

海都讯 冬日,暖阳。山城连续一周的阴云散去,阳光洒在校园里,灿烂得就像操场上1000多名学生的笑脸。

昨日上午,历经两天的奔波,周兴贵和海都记者押着两大货车的物资和30万元的现金,终于抵达重庆市酉阳县庙溪乡中心校。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延续千里的爱心传递,将在这里完美收官。

当地老乡一大早都赶过来,看看这位慷慨的“老家人”。涌动的爱心,让每一位在场的人,都感到暖意融融。因为海都报的报道,因为全国好心人的帮助,因为周兴贵的善良,这个悲情的故事,在2015年新年伊始,有了温暖的结局。

周兴贵回到母校 “感觉像做梦一样”

昨日一早,海都记者和重庆梅明社工的志愿者一行,临时充当搬运工,将200多床棉被和书包紧急卸货。因为4所受资助的中小学,有2所就在县城附近,可以就近运输。昨日上午9时,海都记者和周兴贵押着余下的物资,直奔100公里外的庙溪乡。

车子在大山中上下盘旋。还是那样高耸的山,还是那样弯曲的路,上下落差超过1000米。不过,道路已经从三年前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这次回来,感觉老家还是变化很大的。”因为双亲故去,此次回乡,周兴贵是又兴奋又紧张,他怕会有“物是人非”之感。

山路转到一个叫“未市”的村子,周兴贵顿时兴奋了起来:“这些树还没有变。”原来在上世纪90年代,周兴贵参加乡里组织的植树造林,挖一个树坑能挣5毛钱。“当时足足挖了一个月,这些山头的树,好多都是我种上去的。”

昨日上午11时许,车子终于来到了庙溪乡中心校。看到夹道欢迎他的学生和乡亲们,周兴贵有点不适应,甚至有些紧张,“感觉像做梦一样”。但不管怎样,老家和母校,这个阔别三年的游子,回来了。

希望孩子们长大后 做个会感恩的人

按照事先安排,500套棉被和书包,还有5万元助学金,现场发给来自庙溪乡各个中小学的学生。

乡亲们一定要让周兴贵说两句。从福州到重庆,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海峡都市报的报道,让我和我的家庭获得重生”。

面对操场上那些跟女儿一般年纪的孩子,周兴贵语音中竟有了哽咽:“你们不用谢我,要也是谢谢那些默默帮助我的人。如果真要感谢,长大后做个感恩的人,当别人有困难时,帮一把……”

看到学校的孩子们都能背上新书包,盖上新棉被,周兴贵也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他告诉记者,“下学期两个女儿就要回到这所小学来读书了,希望女儿们能在这过得好。”

学校将用善款 先给孩子们买热水器

当周兴贵把25万元的现金捐助给4所中小学时,现场“哇”声一片,孩子们说,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一大笔钱。

这笔钱该怎么用?这是媒体和所有帮助周兴贵的好心人都关心的事情。

庙溪乡教管中心主任杨甫兵介绍,目前庙溪乡的中小学都没有热水器,大冬天,寄宿的孩子们也洗不上热水澡。这笔善款,他们将首先用于购买热水器。此外还会购买一些乒乓球台和体育设施,让孩子们课余时间有多点地方玩。

而特殊教育学校获赠的两万元善款,将全部用于购买助听器。本报和《重庆晨报》也将全程追踪这笔善款的使用情况。

特写

用这个故事教育娃娃们

仪式开始前,周兴贵突然走向操场边的人群,握住一个老人的手:“周老师好!”记者跟周兴贵相处这么多天,还是第一次见他如此激动。“你这娃子,好出息咯!”老人拍了拍他的肩膀,一脸笑意。

老人叫周必江,是周兴贵当年的小学班主任,他已经教书38年,周家兄弟都是他教出来的。时隔20多年,周老师还记得,当年的周兴贵家里很穷,人却淘气,但是很尊敬师长。

周老师马上就要退休了,“这两年,我就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娃娃们,让他们懂得啥子叫感恩。”

孩子的上学路要走四个小时

5岁多的冉泽东,站在队伍的第一排,比身边的孩子矮了一个头,两颊上各有好大一块山风吹出来的裂伤。接过书包和棉被,他只是腼腆地说了一声:“谢谢。”“这孩子命苦。妈妈生他的时候,难产死了。”身边的老师说,冉泽东的爸爸在河北打工,平时只有奶奶照顾三个孙子。冉泽东最小,两个哥哥都读小学,奶奶实在抽不开身,只好给他也报了学前班。为了省钱,他们没有住宿,每天往返四个多小时山路,小泽东用自己的小脚板硬生生走了下来。

庙溪乡中心小学1500多个学生,像冉泽东这样的留守儿童占了八成以上。

周兴贵回家以后不走了

捐赠仪式一结束,周兴贵就喊着要回家看看。三年前父亲去世,他曾回家奔丧。此后,那个名叫大岩的村子,他再也没回去过。

打听好村里已经通了公路,没想到才修了一半,剩下的四五公里,只能步行,一行人走了一个钟头。这是渝湘贵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尽是五六十度的陡坡。穿过一片密集的竹林,眼前突然出现一排新旧不一的楼,大岩村到了。

周兴贵家是村里最破的。三十年前盖的木房子,房间和走道里满是蛛网,木地板也开始朽了,露出四指宽的缝隙,居然能看到下面的猪栏。

“回来咯?抽烟!”乡亲和邻居早就从网上看到了周兴贵的消息,纷纷过来递烟。“胳膊伤得怎么样?”“老婆孩子怎么没回来?”“你捐了60万元,留着盖房子多好。”周兴贵这才回了一句:“好心人太多,那么多钱我也花不完,不如给孩子们花。”

昨晚,乡亲们帮周兴贵打扫了房间。他打算在村里住几天,月底到福州把老婆孩子接回来。他的右胳膊里还镶着钢板和钢钉,以后重活是干不了了。他打算到乡上租个房子,做点小生意,陪着女儿上学。

□相关链接

“卖女救夫”始末

2014年12月11日,重庆籍外来务工人员周兴贵在闽侯一个工地,摔成重伤。14日上午,他的妻子在福州二环路边“卖女救夫”。本报独家报道了周兴贵的遭遇后,引发全国强烈反响,8天之内,社会各界的捐款高达127万元。

海都记者与其多次沟通后,周兴贵捐出60万元,用于福州和重庆两地的社会救助事业。在福州帮助了10位身患重病的外来工,和他的两位病友。其余38万,昨日全部捐赠给酉阳老家的4所学校和学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