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帅/文 关铭荣/图
海都讯 炰,读作páo,本义是把带毛的肉用泥包好放在火上烧烤。青年客家文化研究者高晓斌说,闽西客家人有一道小吃,名叫“炰肉丸”。令人称奇的是,“炰肉丸”里面没有肉,而是素食小吃。为什么要叫炰肉丸呢?这里的“炰”就是指煎炸之类的方法。
高晓斌说,相传炰肉丸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不但是吃素人士喜爱的食品,也是普通百姓经常吃的美食。在他的记忆中,客家人聚集的街市上都出售炰肉丸(如图)。小店里新做的炰肉丸表面淡黄,形圆如饼,色泽晶莹,咬开后热气腾腾,俗语还有“炰肉丸,烫嘴唇”之说。
做炰肉丸的主要原料是地瓜粉、萝卜丝或菜心丝。先将地瓜粉放在盆里,舀入适量热水,将粉烫成半熟的粉团,拌入萝卜丝或菜心丝,再加精盐搅匀,用水揉成2厘米厚、直径5厘米的小圆饼备用。这时就烧热油锅,把小圆饼下锅炰炸,等表面呈黄色时,这一道美味就做好了。
既然炰肉丸是用地瓜粉炰制的素食小吃,为什么叫作“肉丸”呢?原来,闽西客家方言中一些字与普通话不同,客家人说肉丸,不是说材质,而是说小圆饼饼身肉。这一道素食小吃体现了客家人的健康饮食特色,当年,客家人吃素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高晓斌说,客家饮食的特色概括起来,就是素、野、粗、杂的传统吃法。当年,客家人物质比较缺乏,吃肉吃荤油都是奢侈。只有在过春节或贵客光临的时候,才会杀猪宰羊,农民才能吃上肉。赶圩时也能买肉,但还要拣肥肉来买,不但吃起来解馋,还可以熬猪油来煮菜吃。现在,素食成了时尚,炰肉丸这类素食小吃,恰恰符合现在健康的饮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