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李薇
这个寒假,“我是海都小主播”口才与演讲特训营受到家长热捧,名额放出一天就被“抢”光。这说明,家长们对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当重视。的确,无论是生活、社交还是面试、求职,自信大方、说话头头是道的孩子,必定能够得到更多关注,赢得更多机会。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强调口才与演讲力,但我们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去锻炼胆量、提升口才呢?
当我们提到演讲力,会发现不少热传的演讲名篇,都出自美国人之手,比如《我有一个梦想》,比如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乔布斯的毕业演讲。美国社会是一个相当重视口才的社会,大到总统竞选的演讲和辩论,小到产品推销、社会交往,都需要用三寸不烂之舌去说服或者打动别人。在学校里,从小学开始开设演讲课程,传授演讲技巧,而在各个学科的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进行总结陈述等,是常见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给了每一个孩子锻炼口才、展示自我的机会。
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满堂灌”仍是主流,即使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也往往变成优秀学生的舞台,其他孩子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至于作业和考试,也是写得多、说得少,笔试多、口试少。
不久前,福州教院四附小举行教学年会,学校推行的“共同体学习”方式,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同桌两人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两两对话、两人共答”,让那些不爱发言的、学习相对弱势的孩子,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由“怕说”,变成“敢说”,继而慢慢地越来越“会说”。
其实,口才是内在思维能力的外在表现,“会说”的背后,是“会想”。擅长口头表达的孩子,思维必定更加清晰,应变能力更快。锻炼孩子的口才,就是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临场心态、学识素养和表达技巧,这是未来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
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老师少说一些,让孩子多说一些;如果,学生的期末成绩,与课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回答问题挂钩;如果,考试不再是清一色的一张卷子,而是需要学生口头陈述自己某一项“学习成果”……那么,那些胆怯、内敛、不够自信的孩子,就有更多的机会去突破自我,锻炼自己,掌握“说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