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闽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涵江红砖厝 依稀梦里水乡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涵江红砖厝 依稀梦里水乡

杨氏民居内,百年前莆田木匠的精致工艺让人惊叹
登高俯瞰,红砖厝连成一片,庭院古朴精致,屋脊飘逸
红砖小巷,静谧幽深,宛如一条时光隧道
见证上世纪莆田繁荣的﹃东方二十五坎﹄,如今开始整修,不久将再现当年的景致
 

N海都记者 章微 实习生 吴小萌/文 肖春道/图

海都讯 悬山顶,燕尾脊,红瓦房,莆田分布着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红砖厝”。这种红砖厝是古建筑中的典范,自成一派风韵。

“记得住乡愁——福建十大醉美村落”候选村落虽已刊登完毕,但仍有许多读者联系本报推荐莆田涵江区萝苜田的红砖厝,他们说红砖厝承载了涵江人的记忆和乡愁。为此,海都记者来到涵江,见识这片美丽的红砖厝,在评选之外作一个展示。

特殊的“小上海”背景,让涵江红砖建筑成为莆田商贸“通史”的活化石,更具历史价值。每座红砖大厝背后的掌故,又让这些历史建筑赋上了浓浓乡愁。在涵江“活字典”73岁程德鲁老先生介绍下,每座红砖大厝,变得生动而又富有人情味。

一座座红砖大厝,诉说着动人故事

昨日,记者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莆田涵江萝苜田,程德鲁老先生已恭候多时。

“萝苜田,又叫萝田,因当地人喜欢种萝卜而得名。”程老说,上世纪30年代,涵江海运和商贸发达,市场空前繁荣,被誉为“小上海”,造就了一批富商和华侨。他们发家后,在涵江兴建华宅美屋,既继承了莆仙老民居的样式,又吸收了西方建筑的风格。

东方二十五坎就是萝苜田片区一处中西合璧的红砖厝。厚重敦实的红砖外墙,整齐美观的西式拱门,幽长通透的中式长廊,因为有二十五间店面,而被称为“东方廿五坎”。

程老说,上世纪20年代,莆田人陈镜泉以经营豆饼、洋油等生意发家致富,在这里购地建起栈房货仓,“原本有二十九坎,抗日期间被日军飞机炸掉四坎”。

走过二十五坎,不远便是清代杨氏民居。杨氏民居的主人原来姓卢,靠经营苎麻发家,修建了这座五进合院式宅子,后因家境衰败,卖予杨氏人家,如今杨氏后人居住在此。抬头看房梁斗拱,木雕装饰讲究,花卉、人物、瑞兽,一丝不苟;大门两侧“卷书头”上的书画,亦是水平高超,展现富贵人家的考究。

70年前进口彩砖,依旧色彩光鲜

水心河贯穿整个萝苜田,各式大厝依水而建。漫步其中,突然在萝苜田小巷子的一个门框上看到清时袁枚小诗:“有溪有竹有桑麻,隐隐烟村澹澹花。瓦屋几间田几亩,几生修到那人家?”屋名亦雅致,名“梅庐”。

几拐十八弯,来到顺茂隆大宅,两进九间厢,108个房间。房主徐氏是仙游富商,在上海发家后,来涵江买地建屋,1926年开建,投入13万银元,历时15年才建成。别的不说,环埕院的基石墙上贴的花砖就格外特别。据徐氏后人说,瓷砖来自日本,历经70多年风雨,依然色彩光鲜。此前,有日本学者专门前来考察,说这种瓷砖在日本早已断产。

为俯拍“顺茂隆宅”,记者登上旁边的楼顶,放眼望去,到处是成片的红砖建筑,庭院精致,厅堂静谧,屋脊飘逸,让人有穿越时空之感。

讲述

护好红砖厝留住老涵江的乡愁

姚冰珊3岁就随父母去了武汉,1986年16岁的她第一次回到涵江。姚冰珊的母亲总说:“走遍全国24省,不如莆田一个咸潮顶。”那时姚冰珊并不理解,觉得跟繁华的武汉大城市比起来,涵江真是太没意思了。第一次逛涵江最繁华的咸潮顶,已从街头走到街尾,她却问妈妈:“怎么还没到?”而后十几年,萝苜田让她明白父母为何放弃大城市升职机会,回到家乡涵江。

“下午三四点,赶小海的渔船归来,满载各种小海鲜的渔船,顺着四通八达的水系直接开到家门口,海鲜那个鲜馋得人哈喇子都流下来。”这是姚冰珊母亲的萝苜田印象。而姚冰珊看到的,却是萝苜田的破败颓势,毫无繁华之景。

姚冰珊父亲在涵江区宣传部任职时,涵江的老艺人、民俗专家常来家里。谈起昔日水乡,昔日红砖厝,老人们言语中透着深深的怀念;谈及被拆掉的宫下红砖厝,有无限的遗憾。跟着这些叔叔辈,甚至是爷爷辈的老涵江去走街访巷,冰珊也慢慢品出了一些味道:那大厝,那石桥,那流水,都有老涵江的记忆和乡愁。

2002年,姚冰珊到萝苜田所在的涵西街道任职。当时正是涵江旧城改造风头正劲之际,有人建议拆掉这些红砖厝,冰珊想起“老涵江”的不舍,建议保护。在多方努力下,保护萝苜田成为共识。虽然没有大规模修缮,但也没有拆除。“现在看来,当时不拆就是最好的保护。”姚冰珊说,现代建筑永远不缺,承载文化和感情的建筑拆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现在姚冰珊的女儿已17岁,跟曾经的她一样,女儿也不明白涵江这么小,有啥好的。姚冰珊觉得应该恢复萝苜田的历史风貌,重现当年“甲第巍峨空中”的美景,让年青一代记住涵江“小上海”的商贸史,这不仅是父母老一代的乡愁,以后也将是子子孙孙的乡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