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万一发生意外 给生命一个逆转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5年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婴儿哭闹时喂面条被呛身亡”追踪
万一发生意外 给生命一个逆转
“婴幼儿急救大讲坛”昨晚在海都大厦举行,省立医院专家讲授“黄金急救法”,上百位读者全程录制,回去教家人
课堂爆满,不少家长举着相机、手机全程录制
省立医院急诊科钱欣副主任,现场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
 

N海都记者 章微 刘世泉/文 包华/图 实习生 吴小萌 张冰妍

关注理由 上周四(2月5日)下午,一对外地父母给1岁宝宝毛毛(化名)喂面条,孩子大声哭闹,结果面条吸入气管,引起孩子严重窒息,并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尽管省立医院医护人员抢救了一个多小时,终因孩子缺氧时间太久而回天无术。

为此,海都报联合省立医院于昨晚举办“婴幼儿急救大讲坛”,指导家长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如何急救。100多名家长现场学习了“海姆立克急救法”及心肺复苏。许多家长全程举着手机录制了专家的讲课内容,打算回去教给家人。

课后,本报记者加急整理了婴幼儿的急救方法,希望每位家长能保留本版文图并记在脑海里,万一发生意外,给生命一个逆转的机会。

家长举手机录制 生怕漏掉细节

昨晚不到6点半,海都大厦二楼会议室就挤满了家长,等待省立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钱欣医生的讲座。

“从医23年,悲剧一幕幕在抢救室上演。若是大家都懂急救,科学去急救,遇险者生存几率就能大大提高。”钱欣主任的开场白赢得了100多位家长的阵阵掌声。

简单解说一些“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后,钱欣医生现场示范起婴儿(小于1岁的宝宝)与幼儿不同的“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及心肺复苏法。不少家长举着相机、手机全程录制钱欣医生的讲课内容,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55岁的洪女士说,她把视频带回去,给没空听课的女儿女婿看,让他们学学急救,也许以后能自救也能救人。

原定45分钟的急救课,因读者的提问一直延长至80分钟。

“孩子窒息或者昏迷,第一时间就地抢救,同时让家里人拨打120。”课上,钱欣医生一直强调,要坚持急救至救护人员的到来,只要你坚持,遇险者生还的几率就高得多。千万不要急忙坐车去医院,因为在车上,可能什么也做不了,白白失去抢救的黄金时间。

气道梗阻急救:拍背4~6次,再胸腹部冲击

钱欣医生说,吸入异物后突然发生剧烈呛咳,憋气,呼吸困难,气喘声嘶,面色绀紫,严重或完全的梗塞可迅速造成患者的昏迷、窒息,呼吸骤停。年龄越小的孩子缺氧耐受力越差,2~3分钟可能就引起心脏呼吸骤停,这时要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解除气道的梗阻。对于婴幼儿先拍背,使卡在气道内的异物松动,再行胸部冲击,产生气流,把异物冲出来。1岁以下的婴儿和1岁以上的幼儿“海氏急救”手法各有不同。

1岁以下婴儿:把宝宝头低脚高向下躺在你的前臂上,用手掌根在宝宝肩胛骨之间有力拍打4~6次(如图1)。把宝宝翻过来平躺于另一只手前臂上,仍头低脚高,中指食指并在一起,对着婴儿两乳头中线以下一指宽处垂直按压4~6次(如图2)。拍打和冲击后,再检查窒息物是否清除了。若有,用小指清除。若异物较深,切不可用手指强掏,可能会把异物越塞越深。

1岁以上幼儿及儿童,用腹部冲击法。孩子清醒,从背后环抱孩子,用一只手拳头抵在脐上两指处,另一只手包握拳头,向内上用力按压4~6次,产生气流,把气道异物冲击出来(如图3)。如孩子昏迷,让孩子平躺在地,双手掌根重叠,在脐上两指处推按4~6次(如图4)。腹部冲击后,检查窒息物是否清除了。

在按压过程中,要注意部位、力度,避免对孩子的脏器、肋骨造成损伤。窒息物未清除,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急救人员前来。

心脏骤停急救:快速有力按压,按30次吹气2次

钱欣医生说,严重气道梗阻会引起窒息。而窒息几分钟后,孩子可能心脏骤停,这就需要及时采取心肺复苏。心脏骤停4分钟内采取正确的心肺复苏,能有50%的存活率,而超过10分钟的存活可能性几乎为零。“迅速找准位置,快速有力按压。”钱欣说,一旦发现孩子昏迷,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坚持轮流不间断按压,坚持到急救医生到达现场!

1岁以下婴儿:用中指和无名指并拢,垂直于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交界点下方一指处按压,快速(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按压深度将婴儿胸廓压扁1/3(如图5)。

1~8岁幼儿:用单手手掌根部在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交界点)按压,快速(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按压深度达到5厘米(如图6)。

8岁以上儿童:双手一字重叠相扣,用手掌根胸部中央(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交界点)按压,快速(每分钟100~120次)按压,但按压深度超过5厘米。

以上每次按压要保证按压后胸廓回弹。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1岁以下婴儿,将嘴包住婴儿的口鼻吹气,吹至胸廓抬起即可。1岁以上幼儿,用手指捏住孩子鼻子,将其下颚抬起头后仰,将气吹入,使胸廓抬起。然后继续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如此5个周期(约2分钟),检查一下患儿是否恢复呼吸和心跳。若一直没有恢复,要不间断按压,坚持到急救医生到达现场。

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在场,应每2分钟更换一个按压者,避免因劳累降低按压效果,更换中断时间必须小于5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