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特派记者 林淑芳 施建华 观察员 陈霞红 尤芳裕 文/图
核心提示 马可·波罗曾称赞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岛国,郑和下西洋曾6次踏上这片土地。她曾将最宠爱的王子留在泉州,却用美丽的风景,拥抱到访的中国人。她是魅力斯里兰卡。
泉州和斯里兰卡的渊源太深太深,发掘于泉州的“世家坑”,世家后裔,将一个古代锡兰王子的故事公之于世。泉州的白狗庙正是王子建立的祖庙。
这样的插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茫茫商海中的一叶扁舟。斯里兰卡有郑和当年留下的石碑“郑和碑”,关于锡兰王子的研究,仍在斯里兰卡学术界持续着。商贸往来的步伐也不曾停歇,包括福建人在内的中国人,正陆续向斯里兰卡进发,斯里兰卡福建商会正在筹备。
2015年1月4日,海都采访团探访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感受到当地的中国力量,也发现了一些海丝故事。
海丝印记 世家谜锡兰无史可鉴
世利把交刺惹,这位在泉州繁衍生息的锡兰王子,泉州人并不陌生。
明朝,世利把交刺惹奉使中国,住在泉州。后因国王去世,王位被外侄继承,他也最终定居泉州,改汉姓“世”并传后裔。
在科伦坡采访期间,带领我们一路参观考察的,是来自斯里兰卡斯里贾亚瓦德普拉大学考古学讲师GAMI(加米)。他曾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海洋考古专业读博,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颇有研究,还在泉州呆了1个月,研究锡兰(斯里兰卡旧称)在泉州的印迹,特别是“世家”。
“关于郑和的史料记载,因为斯里兰卡遭遇过殖民和内战,很多资料不复存在。”加米带着采访团,实地走访了郑和登陆地科特城的博物馆和科特古城墙。博物馆至今保存着在科特发现的两枚中国钱币,以及一些中国瓷器。
关于世家,加米介绍,实际上,斯里兰卡的史料记载中尚未发现“世利把交刺惹”的存在,可能是因为众多史籍被毁,或新国王继任后特意隐去了这段历史。不过,关于世家的研究并未结束。通过一个台湾朋友的介绍,下个月,他将前往台湾考察研究。据说,世家在泉州的后代,曾经有一支迁移到了台湾,并在那里落地生根,这支世家血脉,也留下了锡兰王子的相关记录。
郑和碑 诠释中斯友谊
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一角,伫立着“郑和碑”(全称“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途中,多次抵达斯里兰卡。“郑和碑”立于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抵达斯里兰卡时,是见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斯往来的珍贵实物史料。
即使今日站在碑前,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明朝的强势:碑在中国刻好后运到斯里兰卡,分别用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阴刻文字,记载了郑和向岛上佛教寺庙布施财物供奉佛祖之事。
石碑的发现充满传奇色彩,它是1911年由英国工程师托马林在斯南部港口高尔市偶然发现的。那时,郑和碑正被用作下水道的盖板。
“许多中国人来到博物馆,都是为了看郑和碑。”博物馆负责郑和碑片区的管理员Ranjith Hewage介绍,石碑高144.5厘米,宽76.5厘米,厚12.5厘米,碑额部分呈拱形,正反面均刻有五爪双龙戏珠精美浮雕,正面长方体四周均以中式花纹雕饰。
中国力量 看项目中国援建被点赞
在海都采访团所住的科伦坡酒店旁,是科伦坡当地的大型集装箱码头,海滩上人流如织。不少科伦坡市民在接受海都记者采访时,都会竖着大拇指说:这是中国援建的。
紧挨着这座码头,另外一个项目也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科伦坡港口城。该项目被定位为“未来城市”,项目容量为16万人,规划建设国际购物中心、文化中心、五星级酒店、国际游艇码头,超高层高档写字楼多座、高档住宅30000套。它是中国和斯里兰卡共同合作开发的项目。公开资料显示,项目直接投资14亿美元,带动二级开发投资130亿美元,将创造超过8.3万个就业机会,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
另外两个和科伦坡市民息息相关的项目,则是中国援建的两条高速公路,也是斯里兰卡目前仅有的两条高速。导游苏里说,她曾在武汉留学5年,每年暑假回家时,都会惊讶于家乡发生的变化,道路就是其中之一。“感谢中国,感谢你们。”
采访期间,苏里特地带记者来到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对面的一栋建筑物。那里正是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由中国政府无偿援助,1973年竣工。后由中国政府援建的纪念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展览中心和班达拉奈克国际研究中心分别于2003年1月和4月落成,与大厦构成统一的整体,被誉为“中斯友谊的象征”。
看伙伴 福建商会正筹备
借着中斯友好往来的春风,越来越多的福建企业家来到斯里兰卡,充当两地经贸往来的先行者。
2008年,泉州企业家黄涌江,冒着战火独闯斯里兰卡,并将当地有名的锡兰红茶运回泉州,融入闽南功夫泡,将红茶改良成功夫茶,行销全国。现在战火停歇了,黄涌江每个月都要来一趟科伦坡,处理公司的大小事务。最近,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成立斯里兰卡福建商会。各项准备工作都在推进当中,办公地点已装修好。
“前期摸底统计,在斯里兰卡做生意的福建企业家大概有20多人,涉及贸易、旅游、茶叶、珠宝等行业,在当地打工的福建人有80多人。”商会筹备组成员蔡志鑫来自泉州,在斯里兰卡已经5年多了,到科伦坡第二年染上登革热,在重症监护室呆了数天,才保住性命。
许多来斯里兰卡经商的福建人,并非举家过来,而是将子女留在家中,定期寄钱回家。来自南平的卢增善经营餐厅、旅行社、贸易等多个项目,在斯里兰卡6年了,“我每年都要回家过年”。卢增善说,他20多岁时就出国打工,在中东许多国家都呆过,斯里兰卡的内战结束后,他二话不说就飞奔过来,从餐厅做起,渐渐开拓出其他事业。
两位海外观察员
一位重海丝文化一位在经贸前沿
对于泉州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熟悉,加米当之无愧地成为海峡都市报在斯里兰卡的海外观察员,主要负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我非常荣幸,也希望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动泉州和斯里兰卡的交流和联系。”
泉州人蔡志鑫,则是本报在斯里兰卡的第二名海外观察员,负责经济信息方面的联系。如果有家乡人民希望了解斯里兰卡的商贸信息,他会尽全力帮忙,“即将成立的福建商会是福建人在斯里兰卡的家,欢迎常来泡茶”。他还托海都报送去对家人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