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特派记者 林淑芳 施建华 观察员 陈霞红 尤芳裕 文/图
核心提示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今年1月上旬,海都采访团十名记者兵分四路,沿着祖先开辟的航线,踏上重访印尼、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印度等东南亚海丝十国的征程。
唐代高僧玄奘,为取经不远万里来到此地;宋元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它在泉州留下绚丽石刻。它是神奇的国度——印度。
1月7日,海都采访团一行来到印度首府新德里,通过走访印度国家博物馆、与泉州有经贸往来的印度商人、印度中国企业商会和印度当地媒体,考察一个极具魅力的印度。它和泉州的关系,早在宋元时期就极为紧密,许多印度商人在泉州安家落户,散落在泉州各地的众多印度教石刻,一步步地向人们揭开当年的往事。
海丝印记 印度教石刻,牵起泉州印度缘
泉州和印度最大的文化关联,莫过于散落在泉州的印度教石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就珍藏了部分石柱、石像等石构件。
带着各种疑惑,我们到了印度国家博物馆。刚走进博物馆的前院,我们就被熟悉而精美的印度教雕塑吸引了。主展厅外的墙壁四周,整齐地摆放着数十件造型迥异的石刻,每件几乎都与泉州海交馆里的印度教石刻惊人相似。这些雕塑,几乎都来自南印度的寺庙,制造时间集中在8~19世纪。位于主展厅前的一尊毗湿奴石刻雕塑,和泉州海交馆里的那尊几乎一模一样。
信仰印度教的导游善良(中文名)告诉记者:“南北印度的印度教石刻完全不同。”善良解释说,南印度的石刻比较粗犷,线条更加温和、柔美;北印度的则更加精细、刚硬,线条更加立体。泉州海交馆珍藏的印度教石刻,与南印度的神像较为相近。
这些发现,让采访团一行感到惊喜,也印证了泉州曾经出现宗教鼎盛的时期。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中文名为“真谛”)到泉州弘扬佛教,并在九日山造寺、翻译《金刚经》,他是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僧人。唐朝时期,印度教正式传入中国,传到泉州则是在宋代。
印度的学者,欲开启海丝研究
当年的兴盛,我们已无缘目睹,散落在泉州市区伍堡街、开元寺、南俊路等地的300多方印度教石刻,雕刻内容丰富。据史料记载,元代侨居在泉州的印度商人们曾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印度教寺,泉州人称为“蕃佛寺”。寺入明而废,但至今泉州城南仍留有蕃佛寺池的地名。
这些印度教石刻,是那些印度商人留下的吗?在印度国家博物馆,海都记者就此采访了研究东亚项目的助理馆长SAHAY博士。当一幅幅泉州印度教石刻的图片打开时,他也感到惊讶和惊喜。“我从来不知道泉州还有这样珍贵的石刻。”他仔细地翻看每幅图片,“我想这些确实可能来自南印度,也许是在印度雕刻好了带到泉州,或者是在泉州久居的印度商人,在当地雕刻好的。”
SAHAY博士遗憾地说,他曾数次到中国新疆等地进行考察,研究陆上丝绸之路,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我很希望能到泉州进行探访,如果你们邀请我,我明天就能启程。”SA⁃HAY博士说,“我们也计划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泉州这些石刻是很有价值的。”
采访结束后,SAHAY博士提出拷贝这些石刻图片的请求。“我经常参加一些宗教文化方面的论坛和会议,希望将来能把这些图片带给更多专家,让他们也提供线索和意见。”
中国力量 泉州的商品,在印度很受欢迎
泉州和印度的经济联系也在日益密切,泉州的陶瓷、机械、鞋服等正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印度,而印度的石材、木材等,也成为泉州制造业的重要采购资源。
在新德里,采访团一行找到了印度大型礼品贸易公司Ar⁃chies的老板YOUHAN先生。这家创立35年的公司,主要销售节日礼品、贺卡等。15年前,他通过广交会认识了许多中国供应商,从南京、宁波、义乌一直到泉州。在泉州,他的合作伙伴包括德化的顺美陶瓷等。
“我每年会从中国采购150批产品,泉州商品占到了30%左右。”YOUHAN指着货架上的商品告诉记者,“这些时钟来自福州,这些杯子则产自德化。”过去几年,他曾3次到泉州,有2次去了德化的工厂。泉州的商品,在印度很受欢迎,特别是那些漂亮的杯子,在印度“灯节”总是被一扫而光。这些商品被一拨拨运到了印度,再从印度销售往全球500个门店。与其他地区相比,泉州的产品物美价廉,而且不需要他们设计,德化的工厂自带设计,为他们节省了很多成本。
在未来,YOUHAN也希望能加深和泉州的合作,找到更多优质的供应商。“我们也算在走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了。”他建议,泉州政府可以改善一下交通条件,比如港口。目前,德化的商品生产完工后,还要运往厦门,再出口到印度。如果泉州拥有很好的港口,这些商品就可以直接从泉州运到印度,不仅可以缩短交通时间,还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
企业要扎根,得打造本土品牌
来自湖北的黎剑,现在是印度中国企业商会的秘书长之一,到印度已是第10个年头,主要经营旅行社、签证等业务,也是当地几家公司的老板。
印度和中国都是人口大国,同是发展中国家,自然蕴藏着大量商机。但黎剑坦言,想在这里分一杯羹并不容易。他提到,想在印度发展,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海外运营能力,还要熟悉当地的商业规则并遵守当地法律。
黎剑认为,中国现在鼓励“走出去”,但很多公司在印度都停留在做海外贸易的初始阶段,深度连接还不够,“除了在当地设立子公司并聘请当地人才,打造本土品牌外,还要把生产研发等业务放在印度本土进行,才是真正在这里扎根,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海外观察员
印度斯坦时报主编:“我也想去泉州走走”
在新德里,采访团一行还来到媒体同行印度斯坦时报取经。作为印度第三大报纸,印度斯坦时报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在中国设立记者站。而中国记者站也是他们在海外为数不多的站点之一。
接待我们的是该报社外文版的主编PRAMIT。除了带我们参观报社的工作环境外,他甚至提到了多次前往中国探访的愉快旅程。“南京、北京、上海、广州等很多城市我都去过,唯独没去过泉州,希望下次有机会能去走走。”PRAMIT说,他之前听说过泉州,知道那里曾经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
“印度和中国,很早以前就有海上贸易往来。”他说,作为新闻人,他了解到目前中国非常重视“海上丝绸之路”,以此开展和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往来。
在采访的最后,PRAMIT欣然答应成为本报的海外观察员。“如果有机会向印度人民介绍泉州,我很乐意。”他介绍,《印度斯坦时报》每日发行量超过100万份,还拥有一个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