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5版:社会/警法·深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污水截断西园路 学生跨“河”上学
豪车非法改装 车主被罚500元
好心人愿为他提供工作
莆田民俗很特别 要过两次年
多次猥亵女童 男子被批捕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莆田民俗很特别 要过两次年
正月初二不串门,初四、初五“做大岁”;这些民俗,是为了纪念抗倭民族英雄
为纪念亡者,莆田人家过年时会在家门窗户贴上独特的“白头联”
 

N海都记者 李伟强 文/图

海都讯 大年三十除夕夜,对中国人来说尤为重要。但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做大岁”。莆田“做大岁”风俗全国独有,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该风俗将可歌可泣的抗倭英雄史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很自然地将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围炉菜色有讲究 寓意吉祥团圆

除夕,莆田民间称为“过年”、“做岁”、“三十瞑”、“围炉”等。除夕晚上“围炉”是我国最普遍的民俗,而莆田人的围炉,还有些特别的讲究。不少家庭传承古例,把木炭烧红放在烘炉内,置于餐桌底下,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大多有吉利的寓意。

同时,餐桌上的菜也有特殊含义。鲫鱼俗名鲫母,莆田话里谐音积宝;蟹要“十全脚”的,即十全十美之意;虾谐音和,蕴含着一家人和和气气;甜丸子莆田方言称“软褓”,意即日子过得甜甜美美,这四道菜必不可少。围炉时,若有人无法赶回家中,那么也要在餐桌上为其备上一副碗筷,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过完除夕,莆田人还要隆重地“做大岁”,就是在正月初四、初五再重新过个年,这样的风俗在全国独有。在莆田人心中,“做大岁”要比普遍的围炉还要重要,因为“做大岁”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莆田人祖祖辈辈都不会忘记。

贴白额春联 初二为“探亡日”

据《莆田县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正当莆田人民沉浸在准备过春节的欢乐中,倭寇突然来袭。莆田城池被攻陷,平民在反抗中被杀害数万人,一时尸横遍地,万家哀恸。好端端的春节,变成了灾难,百姓们纷纷逃难山中。

直至两个月后,戚继光大军击溃倭寇,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边掩埋亲友的尸体,一边重建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

为纪念这段抗倭历史,缅怀戚继光的英勇事迹,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家仇国恨,莆田民间相互约定,此后每年统一以除夕为“小年夜”,以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再过一次年。因当时倭寇攻陷莆田城后,分兵南下进犯仙游县境,直到二月初五,倭寇才溃逃,于是仙游便约定正月初五“做大岁”,与当时莆田县相差一天。

另外,正月初二被称为“探亡日”,亲友间互不串门,牢记失亲之痛。每家都贴上纪念亡者的绿联,但在初四“做大岁”时,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在刚贴过的绿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绿联露出一截,约10厘米,用来表示心有余哀。直至“文革”后期,为了增产节约,把浅绿的联头变成白联头,10厘米长的浅绿色也变成4厘米长白色,即现在的白额春联。

民俗历史结合 弘扬民族精神

在抗击倭寇战斗中,先后出现了许多仁人志士,包括戚继光、俞大猷、孔兆熙、白仁等名将。莆田不少地方都建有专门的纪念馆和庙宇,纪念这些民族英雄。其中,纪念戚继光的是位于黄石镇林墩村的戚继光纪念馆;纪念孔兆熙的有位于黄石镇江东村的飞燕府、北高镇后积村的“大王爷”庙等;纪念白仁的有位于江口镇白家村的将军祠、位于城厢区南门社区的忠勇祠等。

为了纪念这些抗倭民族英雄,莆田人很好地将民俗与历史结合,通过不同方式的民俗活动,将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等莆田特有的春节风俗背后的意义深入人心,不仅是老一辈的人念念不忘,如今孩子们也在家人的教育、熏陶下,将历史铭记于心。

莆田民俗专家林成彬认为,莆田“做大岁”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从其内容分析,“初二不登门”、“初四初五做大岁”,年年重温历史,教育子孙后代要珍惜幸福,热爱和平,不忘保家卫国。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