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财道/过日子
3上一版  下一版4
 
榕城好元宵是怎么炼成的
榕商家“三八”节促销折扣大
“三八”节出游优惠多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3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榕城好元宵是怎么炼成的
海都记者探访传承百年的福州元宵制作工艺
林英德说,包元宵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他手上
 

N海都记者 郑靓 文/图

海都讯 今天是正月十五,家家都要吃元宵。在福州,耳聋伯元宵、横街元宵、兴銮元宵等备受吃货推崇的元宵老店还真不少。据了解,元宵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圆不落角等,口味甜咸不一,馅料也有素有荤。而老福州认定的好元宵是有嚼劲,不黏牙,汤汁鲜美,且皮肉分离。昨日,记者来到福州苍霞新城,探访传承百年的福州元宵制作工艺。

“搬到哪儿,吃到哪儿”

昨天上午9点,记者在耳聋伯元宵苍霞店看到,食客们进店后,都用福州话和店员打声招呼,然后打包十袋、二十袋元宵带走。市民张先生说,他就住在这家元宵老店附近,所以各个亲戚家正月十五吃的元宵都由他来采购,“老福州,都爱吃这个”。

“好元宵,就要像荔枝一样,皮是皮,肉是肉。”李依伯自称是“福州老吃货”,他告诉记者,每天他都要来吃两碗元宵,“店迁到哪儿,我就吃到哪儿”。

“过年七天,别的餐饮店都放假了,我却加起了夜班。”耳聋伯元宵第三代掌门人林英德说,不加班可就满足不了老食客们的需求。据介绍,节前碰上大量游子返乡,不少从新加坡、日本等地回来的华侨都过来“报到”,就算店铺搬迁了,他们也会上网搜索,或是向亲戚打听后找过来。林英德说,还有一位在日本做水产生意的福州人,只要渔轮途经福州,就会来买五十袋元宵带走。

“秘诀就是用好料”

林英德告诉记者,耳聋伯是他父亲林桂芳的绰号,林家从他爷爷那辈儿开始做元宵,现在由他及儿子在传承。“我6岁的孙子也会跟着我捻元宵皮玩儿了。”林英德说,所谓的祖传手艺,就是这样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地传承下去。

“能成就百年老店的秘诀,除了手艺,就是用料。”林英德说,米浆配料好,元宵的外皮就能不软又不硬,不黏牙,能“脱核”;肉馅品质好,元宵才能汤汁鲜美,味道可口,“糯米要用最好的北方糯米,猪肉也要选上等精肉”。

据了解,元宵以湿米荠为皮,福州话说为“荠”,是以七分糯米、三分粳米,混合水浸后研磨,要求磨细,变成米浆,储于米袋中,压干成为生荠。先用一些生荠在开水中煮熟叫熟荠。这样生熟荠混合研揉,达到不干不软,不黏手,用手捏可成形不裂开。

以荠搓成小团,师傅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旋转捏出比拇指略大的袋形,再将配制好的肉馅填入袋中,袋口对压后一折,元宵就包成了。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