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熙慧/文 肖春道/图
海都讯 莆仙地区正月初二不登门、初五做大岁等习俗,都是明代抗击倭寇延续下来的(详见海都报3月4日A25版)。其实,这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发生在莆田仙游的那场惨烈的“仙游之战”密不可分。
452年前,在仙游城内到底发生了哪些战事?昨日,记者专程前往莆田仙游,探访了当时的古战场。
仙游县城居民区找到“十八战巷”
“仙游之战”在明代抗倭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争,是福建总兵戚继光指挥明军解围仙游,击败倭寇的城邑争夺战。
“最出名的古战场要算是仙游十八战巷了,就在当今县城中心的二中附近。”仙游县文体局原局长陈德铸说,当时仙游县城被4000多名倭寇围困,从1563年农历十一月中旬持续到腊月临近过年。腊月二十六日,倭寇进行大规模攻城,戚继光指挥部队强渡仙游虎啸潭,大破倭寇。在城西一里多地的小山上与倭奴展开肉搏,连打十八战,杀得倭奴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记者来到仙游二中前,这里地势比较高,是一座小山包,现在是仙游县二中和县妇幼保健院所在地。在医院边上有一条仅容一两人通过的窄巷,询问当地居民,被告知从这里进去,就是“十八战巷”所在地。走入巷子内,两侧大部分都是紧凑的现代民房,一栋挨着一栋。
转过几个弯儿之后,看到一栋古朴精致的庙宇立在路中间,牌匾上书“土地庙荔山社”。大门前写着一副“戚军抗倭十八战,黎庶讴歌千万年”的对联。
陈德铸先生介绍,这就是十八战古战场的见证之一,现在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边上的文保石碑上刻着有关抗击倭寇的内容,其实在当时整座山头都是战场。
戚家军肉搏18场击败倭寇
戚家军就是在现在十八战巷的地方,乘胜追击,在这座小山上与倭寇展开肉搏,连打十八战,最后取得胜利。
陈先生介绍,倭寇在逃窜时,有一小部分逃往龙华、大济方向,被龙华群众和三会寺僧侣拦截,终被官军所消灭。另一部分溃敌退守离仙游古城二里多地的西北小山包上,又被戚家军围住,再打九战,杀得倭奴晕头转向,鬼哭狼嚎。后来,人们把此地称为“九战尾”。
记者沿着十八战巷继续向北走到山上,这里就是“九战尾”所在地,山上植被茂密,看不出任何古战场的痕迹。
根据史书记载,就是在九战尾之后,倭寇精锐尽失,唯有500多人慌不择路地往东逃窜,试图出海,但被东门守军堵住去路,只好北上蜚山。富洋村民闻讯,无不同仇敌忾,英勇阻拦。倭奴见状,只能乖乖地钻进了绝地,即九龙岩山后的大峡谷。就在此地,倭奴余众被一举歼灭,为了纪念此次战役,后人便将无名山谷命名为“五百洗”。
记者留意到,在十八战和九战尾附近,没有当地人指引,几乎很难从外面找到入口。
虎啸潭边还立有革命烈士碑
根据史料记载,戚继光指挥部队强渡仙游虎啸潭之后,才夺取了这次大战的胜利。
虎啸山就在木兰溪边,虎啸山前便是虎啸潭。记者来到虎啸山下,这里已经作为仙游革命烈士纪念园,在高高的虎啸山顶,立着一座烈士纪念碑。
一进门,左侧是烈士纪念厅,有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仙游人民革命斗争情况的图片300多幅和部分革命文物,只是这里少了一些关于抗击倭寇的故事。
烈士纪念园的边上是林龙江纪念堂,纪念堂的工作人员说,林龙江为明代儒生,在嘉庆年末,倭寇大举侵扰福建的时候,他曾写出《治倭管见》,建议仙游举办团练,抗击御倭。那一场“仙游之战”后,林龙江带领众人救治受伤的乡民。
纪念堂的工作人员说,经常有一些外地人来这里寻找抗击倭寇的史迹,纪念馆算是一部分,大量还是散落在县城和周边的山头上。
另据传言,夹在“九战尾”和“十八战”之间的一座岭上,也曾牺牲了一位将军。据说这位将军在此奋勇杀倭时,被倭奴残忍地削去头颅,竟还能端坐在马背上,令人肃然起敬,望而生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壮烈的将军,遂改岭名为“无头岭”。
呼吁结合民俗保护好古遗址
仙游县文体局原局长陈德铸说,仙游过春节的习俗如果能与当地的抗倭遗迹结合会更好,可以在古遗址附近比较明显的地方,增加文字介绍和参观路线介绍。
“仙游的春节习俗今年上央视了,看到电视上的内容,很是自豪。”仙游杨女士说,大家都知道这些习俗和抗击倭寇有关,但是周围人很少知道在仙游县城内还有原来的古战场,如果能在有关位置增设更明显的介绍就好了。
记者从莆田市文管办了解到,明代沿海莆田是受到倭寇侵扰比较多的地方,抗倭留下一批珍贵的文物史迹。除了古战场之外,还留有所筑的卫城、所城、巡检司城等城址城墙。相关史迹已经陆续整理和调查,建议各地引起重视。在年年重温历史、延续习俗之外,教育子孙后代要珍惜幸福,热爱和平,不忘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