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帅/文 关铭荣/图
海都讯 墩的读音是dūn,本义是土堆,后来指厚而粗的木头、石头,引申为桥墩。喜欢研究福州民俗文化的施良栋依伯说,福州好多石桥,都是大石头砌成,桥墩不是方柱,也不是圆柱,而是中间宽、两头尖尖,就像一条小船。桥墩现在这个样子,与福州的气候和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
施依伯说,好多外地来福州的朋友会发现,老福州的石桥墩两头尖尖像条船,和其他地方的桥墩不一样。福州台江区新港街道的新港河上,有一座小石桥,它的名字叫作“河口万寿桥”,民间把它称为“小万寿桥”。它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采用的是花岗岩桥墩,河中立两墩,都是呈船形,周边居民习惯把桥墩最尖的部分称为“鹰嘴”。
这种桥墩在桥梁建筑领域还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作“船筏式桥墩基础”。之所以出现这一桥墩样式,是因为福州属于沿海地区,雨量充沛,江河里动不动就涨水,水流又急又大,如果用普通的桥墩,河水对桥墩的冲击太大,日积月累很可能造成石桥被冲毁。鹰嘴的设计,起到了分水作用,缓解了对桥身的破坏,也使之成为福州水上建筑的一个特色。
感谢施先生提供线索,奖励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