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产文官 书香代代传
N海都记者 李伟强/文 马俊杰/图
海都讯 瑶山书院不仅是莆田最早的私塾之一,其教书育人的成绩也显赫一时,成为当时莆田地区的“名校”,引来朝廷众多官员关注并共同为方氏请表建木坊,由明著名书法家周瑛提“群凤朝阳”。如今,该木坊仍较好地保存在莆田六中旧校门雀楼内,“群凤朝阳”一直影响着方氏后裔和当地学子,激发后人求学奋进。
朝廷建坊表彰书院育人成果
“早世设教涵江购地桂岭……”记者翻阅后度《方氏族谱》得知,方氏后裔第一代方体乾在涵江教书,后来就在桂岭即现在的青璜山购地安居,方氏也开始快速繁衍发展。后度方氏第十八代后裔方锦灿介绍说,听祖辈们说,先祖刚到涵江就从事教育工作,后来在自家的私塾书院内培育人才。
《方氏族谱》记载,自明中叶后,后度方氏不乏“缀登云路”者,如天顺六年(1462),方荣中举人,官至广东按察司;其子方文敏,弘治二年(1489)中举人,官至吴江训导;荣从弟方瑛,同榜举人,官国子助教;方圮,弘治五年(1492)中举人,官至南康通判。
当时“父子兄弟叔侄科甲”甚为出名,明正德元年(1506),巡按福建监察御史饶糖、兴化府知府陈效、通判汪朝阳、莆田县县丞箫铨等,共同为方氏族人请表建木坊。木坊建于青璜山南麓,面向苍然石烛桥,坊额由当时进士、四川布政司、著名书法家周瑛(莆田黄石人)所提,提名为“群凤朝阳”四个大字,以表彰青璜风光独领,方氏士子鳌头独占。如今,该木坊仍较好地保存在莆田六中旧校门内,成为该校镇校之翰宝。
现在后裔重视教育多人任教
“虽然没有见过瑶山书院,但先人重视教育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方锦灿说,瑶山书院在他脑海中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创办瑶山书院的先人所留下重视教育的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方氏后人。
方锦灿说,祖祖辈辈在先人的教导下,形成一个不会改变的共识,那就是不论家庭再苦再累,也不能忽视教育,因此与他同辈的人都受到比他人要好的教育。年近古稀之年的他,仍不时感念先人重视教育的思想。受此影响,几乎每一代后度方氏后裔都有人从事教育工作,默默地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因为他们认为人民教师是光荣的。
在方锦灿看来,瑶山书院最大的贡献并不在于培育出众多文官,而是很好地将尊师重教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提到重建瑶山书院的意义,方锦灿认为,弘扬书院创办者尊师重教的精神尤为重要,其次才是思念祖先和解乡愁。
校门上木坊激励后人发奋读书
莆田涵江区原方志办主任、莆田六中60届校友林玉宗说,“群凤朝阳”木坊建于明朝,清朝时曾翻修,1924年涵江公立中学(莆田六中)成立后,改建为校门,至今仍保留具有涵江古建筑特色的风貌。
如今,莆田六中旧校门雀楼中间的木坊写着“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校方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群凤朝阳”四个大字就位于木坊的背面,早期学生上学都要穿过雀楼,爬上小斜坡才能到达教室,因此“群凤朝阳”故事人人皆知,也影响着很多学子,现已是校园文化之一。林玉宗说,“群凤朝阳”不仅激励方家后裔、当地乡民子弟十年寒窗,追求功名励志,而且照耀着青璜学子发奋攻读,追求理想的前程。
征集令
如果您知道瑶山书院的相关故事,如果您保存着有关瑶山书院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您认识对瑶山书院有研究的人,请及时致电95060与我们联系,期待与您一起为重建瑶山书院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