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苏燕梅/文 肖春道/图
海都讯“父亲病重时拿着一支铅笔,在病历纸上,写下‘却之不恭,收之有愧’,教育我们,行医者要重医德,不能为难病人,更不能收红包。”昨日,在福州市民郑子端的家中,70多岁的他拿出了父亲郑元昌生前亲笔写的半张病历纸,不禁潸然泪下。
教后人要有医者心不要只想着挣钱
郑老先生家世代行医,他的太曾祖父郑存垐(cí)在1872年创办了著名的瑞来春参行,祖父郑孝铭更是当时的名医。后来,祖父把医术传给了父亲郑元昌,父亲不仅继承了祖父的医术,还继承了祖父的医德家风。
1931年,海军总长刘冠雄倡议成立“心社”慈善救济团体,组织福州一批名医,轮流在南门兜附近设诊所,免费为贫苦患者和麻风病人义诊。当时,患者都是到瑞来春参行拿药,一些无力支付药费的患者,瑞来春参行都给予免费施药。
郑老先生还记得父亲跟他说过的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一位医生到患者家中出诊,看完病,医生找患者要诊费,患者哭着说,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了,能不能下回再给,医生不肯,患者跪下乞求,医生仍不肯。无奈之下,患者只好四处借钱。借来钱后,患者让医生也跪下,才把钱给他。郑元昌就是想以此警醒后人,患者生病,已是受难,作为医者,应想办法让患者恢复身体健康,而不是只想着挣钱。
邻居看病不收钱 抗战期间不做汉奸
郑老先生说,父亲给人看病,有时遇到患者手头紧,他不仅不收诊费,连药也赠送。附近的邻居,身体有些小毛病,都找父亲看病,父亲不但免费就诊,就连开的西药和中药也常常不收钱,对素不相识的人也是竭尽所能帮忙。
平时,一些邻居见父亲不收钱,就买些东西送给父亲,这时父亲都会拒绝,并说“却之不恭,收之有愧”。就连他病重住院时,别人送来东西,他都直接拒绝,一直说“别人的东西不能拿,送的钱更不能要”。
郑老先生说,父亲郑元昌曾学过日语。1941年,福州第一次沦陷,日寇组织维持会要“闽人治闽”,父亲当时工作的博爱医院院长写信要他出来做事。郑元昌以母亲病故三年守孝为由拒绝,其实,当时孝期已过。十多日后,日寇再次找上门,郑元昌卸职明志,后来举家迁到建阳避难。
1944年,福州第二次沦陷时,福州抗日游击大队队员抓获了一名日本通讯工程兵。游击队员找到了郑元昌做翻译,郑元昌陪他饮酒并做其思想工作。最后,这名日本通讯工程兵终于想通了,还写信让同学向游击队投诚。同时,郑元昌还用日文写布告,张贴于日本兵营,劝日本兵不要伤害平民百姓。
2000年,82岁的父亲郑元昌离世。病重时,他拿起铅笔在病历上写下“却之不恭,收之有愧”8个字。病历纸已经发黄,可老人家的八字遗训,家人始终铭记。
□征集令
今起,海都报“清明节”特别策划与读者见面了,此次策划的主题是“最后的嘱托”。嘱托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长长一番话,可以是短短几个字,可以是洋洋洒洒一封信,也可以是一个缓慢颤抖的手势,一个内涵丰富的眼神。远去亲人的“最后的嘱托”总是最让人难忘,您如果愿意与我们分享您的故事,请拨打海都热线95060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