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新华社电
在长达22年的运行之后,IPO核准制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制度设计——发审委终于迎来和A股市场说“再见”的时刻。随着股票发行注册制日益临近,中国证券市场也酝酿着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
记者日前了解到,本届(第十六届)主板发审委将于5月25日到期。“本届发审委肯定是最后一届,但是如何过渡到股票发行注册制,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6月先将再融资的审核权下放到交易所,本届发审委再延期半年,为过渡做好准备;一种说法是直接下放到交易所。”一位拟上市公司的高管对记者表示,目前,发审委对于拟在审企业的反馈速度明显提高,预计到5月初将有一大批企业获得发行批文。
□解读
注册制不等于不审突出信息披露作用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表示,今年4月下旬《证券法》修订草案将进行审议,顺利的话年内可以出台。此次修订确定了股票发行的注册制度。
记者了解到,尽管目前证监会上报的注册制方案尚未得到国务院批准,但对于注册制框架下包括审核权、企业上市条件等核心问题,各界已有相当程度的共识。
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桂敏杰此前表示,注册制不等于不审,还需要对企业提出的申请进行审核,需要一支专门的力量。从目前情况看,由交易所进行审核是主流方案。注册制下,仍然存在一定的发行条件和上市条件,但是大大压缩,审核工作要突出信息披露的作用,同时,要突出中介机构包括保荐人、会计师、律师、评估机构等的作用和责任。
□追问
注册制能否降发行价?
对于即将出台的注册制改革,业内普遍认为,这一改革将彻底改变中国证券市场。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认为,注册制将带来透明信息的完备披露、市场定价的规则、真正的退市制度,将通过解决供求的平衡,来解决目前高IPO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现象,并通过减少审批环节去行政化,提高发行效率,减少权力寻租。
□背景
手握“生杀大权”22年
作为中国新股发行中最为核心的制度设计,发审委在过去的22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又富有争议的角色:这个机构对于企业上市手握“生杀大权”,进行实质性审核却又无法为自己的实质性审核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在新股发行条件严苛并控制数量和节奏下,发审委身处上市前审查、决策的核心环节,由此衍生出巨大的利益寻租空间。2012年以来企业欺诈上市情况不断出现,更让市场频频质疑发审委的把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