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体育/慢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蹦床公主何雯娜 一年不接商业活动
比比谁的腿脚好!
辽宁举重教父被举报帖存漏洞
“他得到了死和赞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4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得到了死和赞美”
诺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辞世
2011年,缺席了15年之后,终于又有一位诗人登上诺奖领奖台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

李笠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
《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

马悦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N海都记者宋晖

海都讯3月27日,瑞典学院对外证实: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去世,享年83岁。他曾被认为是战后最伟大的诗人、作家之一,并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奖。

诺奖诗人

特朗斯特罗姆曾这样赞颂过一位历史人物:“达米杨用爱选择了生活和遗忘。他得到了死和赞美。”这句诗也可以用来赞颂他自己。

“通过其凝练、通透的意象,为我们带出了通往现实的崭新路径。”这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特朗斯特罗姆时的颁奖词。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已被译成60种语言。

两次来华

1954年,特朗斯特罗姆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引起瑞典诗坛轰动。北岛、李笠、黄灿然、董继平、马悦然等,都曾将其诗歌翻译成中文。

特朗斯特罗姆的很多诗,读来都很沉重,一部分原因跟北欧的天气有关。李笠长期生活在瑞典,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黑暗中度过,在北欧生活久了会患上狂想症,而且,北欧的那种安静,也是在其他地方很难体会的。

1985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和马悦然等人访问北京。这是北岛和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第一次见面,北岛还陪他游览长城。当时他走访了北京和上海,还写过一首诗,题为“上海的街”,其中写道:“公园的白蝴蝶被很多读者读着。我爱这菜白色,像是真理扑动的一角。”

2001年,李笠翻译的《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在中国出版,成为特朗斯特罗姆再次访问中国的契机。当时他已经因为中风而坐上了轮椅,口齿不清,但对中国给予他的热烈欢迎感到非常惊讶。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系列活动上,特朗斯特罗姆坐着轮椅出席了两次莫言的活动。

马悦然:他是一个奇迹

特朗斯特罗姆1990年冬天中风之后,只会讲几个词,比如“是的”、“不是”、“可是”和“很好”。可是只要是他的妻子莫妮卡在他的身旁,他会参与任何题目的谈话。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说:“我有个医学专家朋友,他告诉我一个因中风不会说话的人绝对不会写诗,除非是一个上帝创造的奇迹。我就给他讲了一个真的故事。托马斯和我都患有耳鸣。有一天莫妮卡告诉我托马斯为了他的耳鸣很是烦恼。我就给托马斯寄这首俳句:‘你啥事埋怨?/耳鸣的声音恰如/蟋蟀的音乐。’过了两天之后,我接到托马斯的回答:‘蟋蟀不作声/只听沉默的呱呱/在我的耳中。’”马悦然说:“唯一的科学解释是托马斯是一个奇迹。”

马悦然翻译了特翁回忆人生早年的唯一传记《记忆看见我》和诗集《巨大的谜语》合集(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他的传记大约写于六十岁时。他在传记中向读者道来人生的神秘,童年的奥秘、好奇心,以及他如何逐渐地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

“马悦然:“我欣赏他让我醒过来的惊讶的隐喻,我欣赏他引用古代希腊与罗马的诗律表达生活在现代的人的乐趣与焦虑。我也欣赏他有时候用禅宗法师的超现实主义的观点来安慰他的读者。”

北岛:“在我眼中,特朗斯特罗姆大于诺贝尔奖。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与其说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骄傲,不如说是瑞典文学院的骄傲。”

诗人于坚:“对于瑞典人来说,托马斯的出现,犹如在汉语中出现了唐诗。对于汉语来说,托马斯是传统,对西方来说,他却是先锋派。”

 
3上一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