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政事/快报
3上一版  下一版4
 
部门专题会商 完善指路牌
500勇士7月 横渡海坛海峡
陈衍故居首屈一指诗楼 巷陌听雨看山
16所民办初中校 11日开咨询会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衍故居首屈一指诗楼 巷陌听雨看山

陈衍(1856年—1937年)
穿过月亮门,就是“月中”读书处
 

N海都记者 李熙慧/文 包华/图

海都讯 福州大光里,是藏身在三坊七巷文儒坊内的一条狭窄的小巷。巷子小,可这里曾经的主人却不简单。让我们回到110年前,1905年著名近代诗人陈衍买下了大光里8号的院子。

宅子不大,600多平方米,陈衍本人设计了整个院落。虽没有华丽的装饰、名贵的木料,但花光阁藏书、闻雨楼吟诗、小池旁读书,好不诗情画意。

近日,陈衍故居作为重要涉台文物已经修缮完成。陈衍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在抗日战争前去世,备受同时代的鲁迅、国学大师钱基博(钱钟书父亲)等人的盛赞和推崇,钱钟书还拜他为师。

陋舍不陋诗情画意

记者第一次来到陈衍故居,就吃了闭门羹,新修的大门旁挂着两块介绍这座故居的牌匾,文中称这里为“福州首屈一指的诗楼”,可惜大门锁着。

记者联系了三坊七巷管委会,工作人员帮忙开了门。记者看到大门的铁链上拴着两个锁,工作人员解释说:“故居内还有居民没搬迁,房屋修好后仍住在内,大家各一把锁。”

故居并不大,前后两进,从第一进来到第二进内,不似常见的传统后厅加厢房的格局,而是二层中式小楼和古厝相结合。从二进西侧通道可以绕回天井,这里有一道月亮小门相连。东侧有一处花园,现在仍有居民居住在内。隔着铁栅栏向内望去,花园小巧精致,三角梅盛放,花园后面也是一栋二层木构小楼,屋前摆放着座椅和茶盘,阳光洒下来,很是惬意。

“月中”书屋小楼闻雨

“陈衍是文人,他自称此处为陋舍,但处处体现诗人的风雅情怀。”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研究员告诉记者,陈衍自嘲为鳏居匹夫,将二进命名为“匹园”。园内的小楼名为“花光阁”用以藏书。月亮门前原来有一个小池,门后为一小书屋,唤作“月中”。

“花光二字取自陈衍妻、晚清才女萧道管的‘挹彼花光,熏我暮色’一诗。”他说,十多年前来故居内,还能看到“移花种竹刚三径,听雨看山又一楼”这副对联,书写者是“末代帝师”陈宝琛,而郑孝胥书写的“花光阁”三字匾也挂在阁上。

卢美松介绍,东侧的小楼名为“闻雨楼”,为陈衍夫妇及众诗友所作诗集、文论印刷之用。

钱钟书拜师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就出自陈衍笔下。现在提起陈衍,很多人并不熟悉。其实在他所处的年代,他可是连鲁迅先生都欣赏的雅士。

据史料记载,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时,适逢鲁迅也在厦大,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陈石遗(陈衍号石遗)来,众皆往拜之,大诗人也!”国学大师钱基博十分欣赏陈衍,更让儿子钱钟书拜陈衍为师,学习做诗。

开发台湾推进西学

研习古典诗学,日常吟诗作对,可诗人的心中也有关心国事的拳拳之心。

在省文史馆内,记者查询到《陈石遗先生年谱》一书,其中记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30岁的陈衍前往台湾,协助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开发台湾。帮助招抚当地少数民族,开疆拓城,修筑铁路,发展台湾经济。9年之后,陈衍在京会试,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期,清廷派代表赴日马关求和,举国哗然。陈衍与林纾、卓芝南等在京举子毅然联名上书都察院,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领土。也因此认识了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后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介绍到上海,在陈季同等人办的《求是》月刊当主笔,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走强国富民之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