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天下/特报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故宫考古新发现:宫墙600年“矮”90厘米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5年4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宫考古新发现:宫墙600年“矮”90厘米

故宫南三所外发现的城墙基础、铺砖地面与排水沟
故宫南大库发掘出土的瓷器残件
 

N北京日报 法制晚报 北京商报

在故宫72万平方米的土地下究竟掩藏了多少秘密?下月,随着故宫西部慈宁宫区域首次开放,这里的考古发现也将露出“冰山一角”。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届时观众漫步慈宁宫花园内,站在木栈道上,低头可见明代遗迹。这可能是故宫里最早的建筑,是永乐时期始建紫禁城的遗构。考古发现故宫宫墙比600年前“矮”了大约90厘米。此外,在考古勘察中,还发现了明代排水沟遗迹以及御窑瓷器的集中埋藏坑等。目前,故宫明清建筑基址正在角逐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将在9日下午公布。

地点一:孝庄住过的慈宁宫挖出最早的“地基”

慈宁宫,以孝庄太后居住过而著名,宫内的故宫“地基”发掘情况将最早重见天日。

单霁翔介绍,慈宁花园东侧的地下4.2米深处,发现了明代宫殿遗址地基共15层夯土。随着勘探深入,在这个基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7个磉墩,每个大约2.4平方米。据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负责人介绍,这些磉墩就是宫殿的地基。“我们在地下半米处发现了明代嘉靖的土层,换言之,这个宫殿应该是明嘉靖或更早以前的。”单霁翔说。据推断,这组建筑可能是故宫里最早的建筑。

下月,慈宁宫将首次揭开神秘的面纱,向游人开放,除了见识紫禁城内这片“后宫女人生活区”外,在考古发掘现场还建起一座木栈道,观众走进慈宁宫区域,抬头可见清代建筑,低头可观明代遗迹。

存疑地基用到了糯米汁?

“从已经揭露的现象来看,夯土地基砖石间可以看到有一些米黄色的黏合剂。”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员王光尧说,“我们也怀疑这是不是就是传闻中的糯米浆。”拿到实验室初测,基本排除了这个可能,不过到底是什么仍有待研究。

地点二:载沣住过的南三所 明代排水沟仍在工作

从故宫中轴线逛下来,观众大多会觉得钦安殿个儿太矮。其实,不是古人有意为之,而是因为这座宫殿是少见的明代建筑,而三大殿均为清代遗存,朝代变更,宫廷里的“水平面”也不一样了。

宣统年间,南三所曾作为摄政王载沣的起居所。在南三所工地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通过发现的明代散水和被城墙包砖叠压土衬石,确认了故宫东城墙墙体的原始露明部分开始于现代地面以下约0.9米深处。换句话说,现在故宫的宫墙比600年前明代的时候低了大约90厘米。这次发掘还发现了明代的排水沟。排水沟与城墙同方向、相距约3米,断面呈长方形,用砖砌成,上盖石板,宽0.6米、深1.2米。

故宫考古研究所的冀洛源博士说:“城墙与排水沟之间是铺砌规整的砖墁散水。这些遗迹表明,故宫建筑群在始建时,从地上建筑到地下排水具有统一的规划布局。”这也是故宫逢雨无积水的原因。

存疑夯土层赤铁矿用途?

在对南三所门前的地基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每一层夯土层表面都有一层红色的物质,很像是人工添加剂,而且经过处理,非常坚硬。经过实验室的检测,这些物质为赤铁矿,含量远远大于一般土壤的含量,应为后来添加的。但是这些物质到底起什么作用,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地点三:作为库房的南大库挖出御窑瓷器残片坑

位于故宫西南角的南大库区,早期曾是灯库、木库和武器库,而今只有灯库保留了下来。在南大库库房外的土层中,发掘出洪武至光绪时期的御窑瓷器残片,不仅填补了研究宫内废旧瓷器管理制度的空白,更是发现了藏传佛教的法器——嘎巴拉碗的碎片。

嘎巴拉碗是由人的头盖骨做成的,又称内供颅器。制作嘎巴拉碗用的头盖骨,必须是修行有成的僧人,一般多为按照高僧生前的遗嘱,从遗体上取下制成。

从出土情况看,它们与玉石水晶砗磲(chēqú)料及各种质地的残器一起,原本应是堆在库房内,逐渐成批次处理的。结合以往的零星发现可以看出,这种在宫内挖坑掩埋的方式,是当时处理各种废料以免流失出宫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就表明皇家使用过的瓷器在破碎后均依规矩集中掩埋,不可随便处理。

这是首次在故宫院内发现御窑瓷器的集中埋藏坑。

□相关新闻

故宫“烂尾楼”将变文物展厅

曾经的故宫“烂尾楼”——延禧宫明年5月将重新定位,成为故宫藏外国文物展厅。

作为故宫众多宫殿中的一个“特区”,末代皇帝曾经想在这里建一座水族馆,设计的是一座3层西洋建筑,墙壁隔着两层玻璃,玻璃夹层里注水养鱼,在建筑外面也注水养鱼,环以假山。不过,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水晶宫”一直没有修好,成了传统建筑群里的西洋“烂尾楼”。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藏有大量明清国外进献文物,其中尤以西洋钟表数量最多、质量最优。而这座中西合璧的院落则是展示外国藏品的最佳之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