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4版:教育/小记者
3上一版  下一版4
 
小记者聚焦“青运会”家长点赞
海都小记者感受舌尖上的“虎纠”
台湾金融专家福大开讲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肉燕、做“福州汉堡”、听闽菜文化故事……
海都小记者感受舌尖上的“虎纠”

海都小记者认真地包扁肉燕
文儒闽菜馆行政总厨陈辉老师展示刀工
 

N见习记者 郑琳琳 文/图

海都讯 握住木槌,高高抡起,用力拍打肉泥……上周六上午,海都小记者来到文儒闽菜馆“拜师学厨艺”,文儒坊闽菜馆的负责人特别邀请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君凡老师,为小记者们传授包制肉燕的技巧。文儒闽菜馆行政总厨陈辉老师、福州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张厚老师,也为海都小记者上了一堂生动的“福州汉堡制作课”。

“自己包的肉燕就是好吃!”

一进文儒闽菜馆,小记者们就被眼前的荔枝木、抡锤吸引住了。一些小记者还拿起木捶“玩”起来。

“肉燕皮的制作是很讲究的。”陈君凡老师告诉小记者,“首先,要选取鲜活的猪后腿肉,把骨头、肥肉、筋剔除掉,打完肉泥,一定要用福建特产的地瓜粉,均匀地洒在肉泥上,然后再经过纯手工拍、擀、辗、压、拂等精细、复杂的工序,才能制作出薄如纸、色如玉的燕皮。”说完,陈老师亲自给小记者示范肉泥的捶打过程。小记者们也轮流上阵,尝试了一番。

接下来,小记者们开始挑战“包扁肉燕”。舀馅、捏住、轻轻一按,一粒肉燕就包好了。老师包得轻松,但对小记者来说,要完成这三个步骤,可不是那么容易。“肉包太多了,燕皮会破!”“不对,不是这样,要捏住。”现场不断传来孩子们的喊叫声。20分钟过去,扁肉燕终于下锅了,与肉燕的“战斗”也告一段落。

“很好吃!自己包的味道就是不一样。”吃完自己包的肉燕,6期海都小记者陈思行很满足。

学做“福州汉堡”听红糟的故事

“光饼包夹炝糟五花肉,我们称为‘福州汉堡’,它的历史比外来汉堡还要悠久。”福州市餐饮烹饪协会原秘书长张厚老先生告诉小记者。

张老先生话音刚结束,文儒闽菜馆的行政总厨陈辉老师,就已经将酒糟入锅煸炒了。过一会儿,陈辉老师又把切好的五花肉下锅翻炒。“肉一定要选五花肉,让五花肉与酒糟的香味相结合,才会肥而不腻,口感好。炝糟五花肉烧制好以后,光饼就可以下锅油炸,油温要控制在40℃~60℃。”陈辉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说。经过“复杂”的准备工序后,小记者们拿到了炝糟五花肉和光饼。

看着眼前的美食,小记者们口水都快流下来了,不过大家还是耐心地听张老师讲述“闽菜文化”:“你们面前的这盘肉里面,红红的就是酒糟。糟本身是酿红酒后剩下的渣,但聪明的福建厨师,化糟粕为神奇,把这个糟变成了闽菜最有特色的调味品。糟的最大特点是香,糟香对福建人来说,也有着特别的寓意,尤其是对生活在海外的福建人来说,闻到糟香思故乡。”

既品尝到地道的福州美味,又可以学到闽菜文化知识。这次活动让我长知识。”

——3期海都小记者郭恺睿

 
3上一篇  下一篇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