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智
海都讯 连日来,“为莆田文明加把劲”受到广大市民关注。不少市民表示,莆田创建文明城市,除了应该对不文明行为说不,更应该注重弘扬社会正能量。上周五,莆田第一届好青年评选结果出炉,31名市民因孝顺、自强、奉献、创新等可贵精神当选,不少读者希望能分享他们的故事。昨日,记者采访了首届莆田志愿奉献好青年蔡建贤。
以志愿服务为主业 曾策划百场活动
时年36岁的蔡建贤,是有着8年经验的老志愿者,在8年的时间内亲自参与策划了上百场社会公益活动。上周五,蔡建贤获选共青团莆田市委主办的首届莆田志愿奉献5位好青年之一。昨日,记者在涵江一家药店见到了蔡建贤。
“如今开店成了辅业,志愿者公益活动倒成了我的主业。”蔡建贤告诉记者,10多年前,从高职毕业后,自己就热衷参与志愿者活动。2008年加入莆田吧志愿者协会,成为这一民间志愿者团队的核心成员。2009年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并借此组建了莆田吧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它是莆田规模较大的志愿者团队之一。蔡建贤定期组织志愿者去莆田市社会福利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去SOS儿童村莆田市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儿童,给他们带去文具等。
“在他的努力下,如今我们志愿者团队已经有1000多位伙伴,这让我感到我们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莆田吧志愿者协会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蔡建贤在志愿活动中付出了很多。据了解,蔡建贤和他的伙伴们,2008年5月18日在莆田步行街为汶川地震受灾同胞募捐;2009年8月18日,为在“莫拉克”台风中受灾的台湾同胞募捐;2013年4月22日,组织志愿者为雅安灾区募捐……
长期帮扶贫困孩子 为他们排忧解难
记者了解到,蔡建贤和他的志愿者伙伴,长期帮扶赞助30多个贫困孩子和孤寡老人。蔡建贤说,2011年海峡都市报策划了“为了一个都不能少”活动,有4个孩子都是他推荐的,其中华亭镇受捐助的14岁女孩小燕(化名)让他印象深刻。他说,小燕成绩很好,生活在华亭镇农村,一家人住在15平方米的土房内。父亲是一名残疾军人,在小燕10岁时去世,母亲也是一名残疾人,没有经济来源。全家数口人,全靠姑姑一人月收入1000多元维持生活。“后来,我通过海峡都市报呼吁,这个孩子如今以优异成绩考入莆田一中。”蔡建贤表示。
据莆田共青团市委介绍,2013年,华亭镇一学生小周(化名)父母因误食毒蘑菇,双双中毒身亡。蔡建贤带领志愿者,帮助他们募集到1万多元的捐款,还通过募集的资金长期帮扶小周,一直从中学到大学。如今,小周从一名中学生,成为莆田一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也有了稳定的收入,以照顾高龄的奶奶。